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丽
阿里巴巴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个全新模式,即草根满足草根的模式。同样,教育也正在不断地产生新的模式,这些新模式再加上技术的力量和支撑,我认为信息化将在“十三五”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整个生态体系变革的力量,成为高等教育重新洗牌的重要力量。——陈丽
信息化促高等教育重新洗牌
《中国教育网络》:请结合贵校的“十三五”规划介绍一下,信息化战略在大学的“十三五”中应居于怎样的位置?您认为信息化在大学的下一阶段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为什么?
陈丽:在北京师范大学即将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信息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虽说不是终稿,但我判断这个重要性是不会改变的。
北京师范大学把教学应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作为一个重点,信息化在下一阶段既是支撑作用,很可能也是撬动作用。
“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而且产生了新的模式。如果我们把信息化分作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应用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融合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创新阶段;那么,现在正处于融合和创新过渡的阶段。因此,它最重要的力量不仅仅是技术,而且会产生新的模式。
阿里巴巴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个全新模式,即草根满足草根的模式。同样,教育也正在不断地产生新的模式,这些新模式再加上技术的力量和支撑,我认为信息化将在“十三五”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整个生态体系变革的力量,成为高等教育重新洗牌的重要力量。这个趋势不会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在发展中派生出新的大学形态。
学习的革命呼唤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办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一校、一师、一课堂,整个社会都会是高等教育的服务者,不只是政府管理的公立大学体系,未来社会其他的群体,乃至社会的个体,都可能成为高等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从全球来看,高等教育将不再以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学校为范畴来开展,而是全球范围的业务。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性质不同,基础教育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由政府买单,高等教育不属于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应该遵从不同的规律,高等教育应该和市场结合得更紧密。
所以我认为未来高等教育肯定要全面开放,并且是在技术的推动下产生新模式,是技术加“互联网+”的模式共同推动下发展的。
数据将成为信息化一大推手
《中国教育网络》:您如何看待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的关系?信息化在高校中如何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支撑教学、科研的创新发展?
陈丽:数据将是未来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信息化工作有两个新的抓手,一是用即时通讯平台构建管理信息系统,减少管理层级,快速共享各种信息,二是将数据汇聚并挖掘,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提供更综合的数据服务。这两方面渗透在教学与科研中,可实现信息畅通,服务智能。
例如:可利用微信平台搭建学校内部的管理系统,支持扁平化管理,可实现各类主体之间的快速联系和信息共享。再例如: 我校的一卡通在国内高校当中也是做得较早的,“十二五”期间,我校还开发了学校校务数据平台。学校在“十三五”信息化规划中的重点是数据整合,尤其是数据的动态整合。七年前,我们就开始建设学科监测系统的平台,其实只要数据对接,学科建设过程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当前的管理仍然是粗放式的管理,难以对过程进行管理,正是因为我们尚不具备这些要素。如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好坏,只能通过学生反映,没有教学过程数据,而现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数据可以揭示过程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就不再是难事。
这就是数据的魅力,数据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我们非常精准地找到问题,看清规律,从而支撑未来大学教学科研的发展。我认为,未来高校在制定“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时,应该将数据作为关注重点。机制是当前的薄弱环节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高校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是什么?机制,经费,还是人才队伍,或者其他?为什么?
陈丽:目前来看,信息化工作中机制这个环节更薄弱些。
信息化人才队伍我不认为是个真问题,因为人才队伍的改变需要过程,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何谓薄弱?应该做好却没有做好的,就是薄弱。但人才队伍在当前阶段,是有一个匹配度的,技术日新月异,人才队伍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
我认为,目前机制更重要。比如学分认定机制,我国明确到2020 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根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经济智库分析,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和培训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第68 位,而我国的GDP 排名为世界第二。目前我国的教育和培训水平,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和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的需要。中国最大的薄弱点是人力资本的积累,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大量的农村人口势必要求提高教育水平,如果我们还采用传统的方式,我们的传统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显然还远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需要。但如果我们有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认证制度,鼓励所有的教育机构利用网络向社会开放课程,引进市场以及民间的资本投入到教育和培训中,那么全中国的农民都可以选学名校的课程,学分得到认可。这对提升8亿劳动力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将是一个莫大的机会。
此外,如果建立某一种机制,经过认证和水平测试,让草根也可以提供课程,这不仅可以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而且可以整合全社会的知识和经验,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学习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淘宝提供了一个草根服务(满足)草根的模式,如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机制,教育也可以,那么,这对生产力的改变会是多大的作用?
政府应加强两个框架的建设
《中国教育网络》:高校的在线教育发展如火如荼,您认为其未来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陈丽:在线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但仍有阻力,因为这是一种颠覆现有格局的模式。由高校来颠覆自己,这个阻力毫无疑问会是巨大的。但我觉得可以依靠两个力量,一是社会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
我认为,当前政府在制度建设上有两个短板:一个是“资格框架”,也称“资历框架”,第二是质量保证制度。这两个制度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制度,是所谓“立交桥”的基础,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这两个制度。资历框架“是一个反映能力水平(学习结果)的等级体系,其中包括等级、各个等级的能力水平要求。资历框架可以囊括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等级,也可以只包括特定阶段的若干等级。但所有资历框架的建立都旨在建立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认证制度的衔接”。例如:香港的资历框架包括7 个等级,等级的能力水平是通过五个通用能力的水平来界定的,他们分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运算能力和信息素养。资历框架的目的是建立能力水平的阶梯,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资历框架适用于各类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各类教育系统和职业领域可以在资历框架内,细化本领域各等级的指标,实现同水平各类学习成果的相互认可。实践证明,资历框架不仅是实现国家内部各种类型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基础,也是实现国际范围内学习成果认证的制度基础。例如:香港已经与苏格兰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基于资历框架的学习成果的认证制度。
质量保证制度是用于确保课程质量达到预期水平的评价和管理制度。质量保证制度涉及机构、专业和课程层面的制度。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包括课程质量保证标准、课程认证程序。质量保证制度一般是由国家出台,它的认证结果保证课程的学分可以被其他机构认可。
在我国,网络教育机构的地位不高,与尚未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很大关系。质量保证体系,是对任何层次的教育都有一个基本的质量标准,这个标准是定性的,由第三方评定。这样,不同大学之间的学分就可以互认,包括网络教育机构、混合式机构的办学。因此,当前要呼吁建立这样的两套制度,支撑我国人力资本水平的迅速提升。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这不是中国的趋势,而是全球的趋势,这意味着谁都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曾经的精英教育已经远去,传统的教育理念都需要转变。
在线教育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但关键是政策必须跟进,应从战略的高度推进制度建设。从理念上,我们对于终身教育的认识仍很局限,包括国家和地区的规划,都将教育归入民生,意思是教育是花钱的。但事实上教育应该是生产力,如果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看,教育是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式,过去我们说发展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而投资人力资本则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新的力量,所以,它是生产力,不应该将教育看作民生,或是福利。我认为,什么时候国家的五年规划或者区域五年规划将终身教育脱离开民生的重大投资战略,什么时候我们学习形式才会发生变化。终身教育不是一个口号,应切实落实到整体战略规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