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彭说龙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彭说龙
高校管理是行政管理体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信息化手段为这最后一公里的治理,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自下而上的渠道。——彭说龙
在“2016中国高校CIO论坛”期间,记者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彭说龙。彭说龙刚刚结束贵州六盘水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任职,回到学校,他对比了在高校和政府工作间的差异性:“高校管理是行政管理体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信息化手段为这最后一公里的治理,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自下而上的渠道。”
彭说龙认为,当前要建设“双一流”尤其在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教师、教授的积极性,更多地把自主权还给教授,“可以一日无校长,不能一日无教授”,“搭建一个体验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教授治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中国教育网络》:结合贵校的“十三五”规划,您认为信息化战略在大学“十三五”中应居于怎样的位置?在大学的未来发展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彭说龙:华南理工大学的信息化战略定位于推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推进内涵发展,改进教育手段,加强学校在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信息化发展模式已由技术驱动转变为业务驱动和战略驱动,信息化的内容也由数字化校园建设向智慧校园纵深发展,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引擎之一。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校长两个一把手为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十三五”期间信息化的投入将仅次于基建和后勤,排在第三位。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现阶段学校信息化工作中有哪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彭说龙:现阶段,学校信息化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有:第一,华南理工大学基础设施由于建设时间早,建设模式复杂,目前面临更新换代的压力;第二,加强顶层设计和标准化建设,完成全校性数据治理,消除数字孤岛,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中心;第三,加强信息化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活动的深度融合,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式业务开发平台,提高业务部门进行信息化的积极性,全面梳理业务流程,推动业务流程重构,鼓励第三方创新。
《中国教育网络》:您如何看待信息化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信息技术在高校中如何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支撑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发展?
彭说龙:教学和科研是每一个学校的核心功能,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水平也是评价学校发展的主要指标,而信息化是深化教学和科研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信息技术要有力支撑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发展。首先,必须将信息化融合到教学和科研业务流程和数据流通中。其次,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模式。这个用户,除了学校二级部门外,更多的是广大师生,因此,还需建立信息化在教学和科研的评价体系,形成闭环的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第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如大数据、个性化资源推送、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智慧校园等,支持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互联网+教学实验平台,丰富教学和科研资源,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发展。
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层面来看,我认为应当更多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教师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克服的群体。“可以一日无校长,不能一日无教授”,是这两个主体的辩证关系。大学教授这个主体的自组织、自运作能力不可小觑。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教师是有自我革新的主动性的,创新是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的,这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生产资源的主体主动生产,就会带来无穷的资源。当前,高校需要搭建一个体验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将自主权回归给他们。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高校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是什么?机制,经费,人才队伍,还是其他?贵校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上有哪些举措?
彭说龙:各个高校的信息化工作着力点都不太一样,在华南理工大学,主要是机制,其次是经费和人才。
为规范学校软件和信息服务项目建设管理,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建立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机制,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我们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和信息服务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在全校软件的立项、采购论证、合同审核、测试、上线运行和验收,都由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以提高学校信息化办公室协调能力,落实学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保证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另外,学校重要的信息化项目,纳入学校督办的内容,以提高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华南理工大学信息化队伍比较庞大,也比较稳定,主要举措如下:一是将信息化队伍纳入学校兴华人才工程;二是利用学校学科优势,鼓励信息化队伍在完成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工作的前提下,参与国家和部省的科研活动中,让信息化队伍能接触到信息化最新的技术,提高其综合素质;三是打造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创新空间,老师搭台,学生唱戏,支持学生创新。
《中国教育网络》:您如何看待大数据环境下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您觉得大学在大数据应用上可以有何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立的“大数据智慧校园分析平台”目前进展和效果如何?未来有什么计划?
彭说龙:大数据是高校信息化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李克强总理提到大数据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科学依据,还称之为重要生产力,这同样适用于高校。在高校中,大数据除了优化业务流程、促进业务融合、提高办事效率、分析校情、辅助决策的基础,还可以为科研和创新活动提供核心支持。
华南理工大学建立的“大数据智慧校园分析平台”目前完成了第一期建设,初步建立了学校的标准基础数据平台,为业务系统提供交换和共享。未来还会在此基础上优化业务流程、促进业务融合;此外,还将建立全校科研大数据平台,为科研团队提供大数据服务。
《中国教育网络》:在信息化工作中,您认为当前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关注?
彭说龙:信息化工作中还有三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第一,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信息化部门本身,如何在全校范围内提高学校二级部门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理念一致是行动前头等重要的工作。第二,随着信息化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不再是信息化办公室一个部门的事情,如何调动业务部门参与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是另一个关键问题。第三,信息化工作往往重建设、轻运维,而且又比较专业,在用户培训和宣传方面做得不够,很大程度影响了业务系统的执行效果。这都是需要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
(作者:傅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