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2 |
中国IPv6商用化已过生存关 运营商加快步伐
|
||||
3G在中国目前还是一种憧憬,但是和3G核心网络密切相关的IPv6网却变的越来越现实。 中国联通今年计划在15个城市构建IPv6的网络,据悉,第一批设备已经到货。 CNGI项目也加快了步伐。种种迹象表明——IPv6商用化进程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应用与业务创新;网络的平滑过渡。 业务应用与网络建设,换言之“收益与投资”,是“鸡和蛋”的关系,即网络运营商看不到成熟的产品和应用而不敢贸然大规模投资建网,应用设备厂商则在等待网络基础形成后再跟进产品。我们知道,业务应用的示范和推广首先是市场行为,不可能在实验室里研发和论证出来,必须在具体的市场实践中摸索和发展。比方说,目前异常火爆的短信息业务,在市场中检验和获得巨大成功之前,没有人能在实验室中“闭门造车”出来。可喜的是,中国IPv6的商用化进程,实际上已经过了“生存关”,中国政府对IPv6的态度已经明朗,大规模IPv6建设的CNGI项目已经启动,“鸡和蛋”的问题已经不是争论的中心。 关于过渡问题。无疑,IPv6必将取代IPv4。以前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取代?国家的CNGI项目启动后,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问题:如何取代?这个问题与业务应用一样,是必须在运营实践中解决的问题。根据CNGI项目的整体规划,2004到2005年,中国要建成大规模的IPv6网络,并进行IPv6商用的推广,马上面临的就是互通与过渡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IETF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IPv4到IPv6的转换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主要的演进机制包括:隧道技术、双协议栈、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双栈过渡机制、隧道代理、6to4 隧道技术等。这些过渡策略已经在欧洲和日本的商用及实验网络得到了论证和实践。当然,这些过渡策略还要与中国具体的网络实践相结合,需要在大规模的商用实践中论证与发展。 事实上我们已经具备了抢占先机的条件,中国大规模的网络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本身就是最好的实践平台。2~3年以后,中国的过渡与应用实践将成为世界其它国家学习和借鉴的范本,中国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也将进入全球的下一代网络市场,这正是我们要反复强调的,CNGI的部署,将推动中国成为全球IPv6产业的引擎。换言之,中国给全球的IPv6产业带来发展良机,同时IPv6也给中国带来跨越式发展的良机,中国将进入世界信息技术领域的第一阵营,甚至成为被追赶的对象,这是IPv6的中国机会,同时也是中国的IPv6机会。 国内外IPv6厂商走向 日本政府把IPv6技术的确立、普及与国际贡献作为政府的基本政策。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企业研发和生产IPv6产品的热情空前高涨,全世界最早实现IPv6硬件支持的是日本的网络设备厂商。他们在IPv6数据转发方面,在ASIC硬件方面比较领先,而且设备经过了长期的IPv6网络运行的检验。比如,日立公司2001年推出的世界最早的硬件支持的IPv6千兆级路由器GR2000系列,目前在全球销售超过万台,其中作为IPv6路由器使用的超过50%,在全球IPv6市场中所占份额最高。目前,思科、Juniper、日立组成了IPv6千兆级路由器的主力军团。 相对而言,国内的设备厂商起步较晚,距离商用还有一段距离。但是配合国家CNGI项目的需求,也在即将展开的大规模IPv6网络建设中争取主动权,国内各厂商都在加紧研发和合作,争取尽快推出商用产品。我们知道,与国外厂商比较起来,国内厂商具有熟悉市场需求、与用户关系密切、产品价格便宜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等天然优势,只要产品能够满足标准规范和网络建设与业务开展的需求,就会有巨大的市场机会。全球IPv6商用市场刚刚起步,而且又是主场作战,“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都具备。确切地说,不是“突围”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快赶上的问题。我国IPv6大规模商用将在2006年到2010年,国内厂商完全有机会、有实力赶上。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建设将加速政府、企业与家庭的信息化进程,国内的网络设备厂商、信息终端厂商都将获得巨大的发展,同时有望在下一代网络领域获得核心技术发展先机。 中国在传统互联网领域落后于别国,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中国而言,在下一代网络,在未来信息技术领域中争取主动权,就成为更加迫切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我们必须高起点起步,吸收与借鉴别国经验,利用已有成熟产品,抢占发展先机,并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迎头赶上。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所言,“在IPv6这样的新技术上,中国与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IPv6提供了一个改变旧规则,重新划定起跑线的机会,事实上,在这条新的跑道上,中国已经跑在了美国前面。同时,由于中国本身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的天然优势,对IPv6的需求及发展潜力都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正如全球IPv6论坛主席Latif先生在2003年11月份在北京举办的“下一代网络演进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所指出的,“中国对于全球IPv6发展不可或缺,IPv6的‘杀手级应用’将率先在中国出现”。换言之,中国本身就是全球IPv6发展的“杀手级应用。”。 运营商加快IPv6部署步伐 建设规模将突破CNGI框架 根据CNGI项目的整体规划,到2005年,在政府指导下,中国5大电信运营商和学术科研网CERNET将构筑6个全国性的IPv6骨干网络(覆盖全国39个重要节点)和至少2个交换中心,以实现各IPv6骨干网络的互连互通。基于这一全国性的大规模IPv6网络平台,各大运营商将配合各大部委的IPv6攻关课题,并根据各自的网络条件及业务发展需求,进行IPv6关键技术试验、开发、重大应用示范以及应用推广。对于CNGI项目,中国政府到2005年为止的预算是14亿元,其中的6亿元用来购买IPv6网络设备。通过实施CNGI项目,到2005年我国将建成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大规模IPv6网络,届时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IPv6网络基础设施。 根据联通副总刘韵洁2003年12月20日在中科院科技日上发表的讲话,2004年联通将在15个城市提供IPv6支持的服务。最近,联通高层亦表示,2005年联通将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提供IPv6支持的服务。 联通的这一重大举措既与CNGI这个大背景有关,同时也出于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CNGI这个大背景,体现了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作用。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的产业部署,其框架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通信产业,它将成为承载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信息平台,将深刻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并且进入千家万户。下一代网络所承载的信息服务,将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这不是一个2到3年内立竿见影见效益的单一产业,它是未来5到10年影响国民经济走向的基础产业,只有政府才有力量从战略高度加以主持和引导。政府的导向与政策一旦明朗,产业界的跟进就是必然的了。 联通的快速跟进与其自身发展需求密切相关。联通是中国市场份额第二位的移动运营商,而打破现有市场格局的关键是基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新业务。联通对于互联网、VoIP、视频会议以及CDMA1X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给予了巨大投入,到目前为止,联通对于这些新业务方向的网络建设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有的在全球处于领先的地位,拥有全球最大的VoIP网络和基于IP的视频会议网络。基于同样的发展思路与策略,联通对IPv6也高度重视,在2004年联通的工作重点中,IPv6是重中之重。 2004到2005年,我国将形成IPv6网络的规模建设,而且从目前各个运营商跟进的速度和规划的规模上看,到2005年底,整个网络规模将大大突破CNGI目前规划的框架。可以说,CNGI起到了产业孵化器的作用,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大规模的下一代网络平台,丰富多彩的下一代网络应用会从应用示范迅速走向商用推广,IPv6市场以及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将被带动起来,最终形成完整而健康有序的、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共赢产业链。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从全局观点看,IPv6也许是比3G更为重要的一次机遇。 IPv6协议与技术发展前景 IPv6协议制订已经有近10年的历史了,单从协议本身来讲,除了流标签标准还没有明确外,其它都已经得到了明确的定义。除巨大的地址空间外,流标签是IPv6协议构造上优于IPv4的主要方面,将在一直困扰IP 技术发展的QoS方面进行重大改进。迄今为止,传统的路由器仅仅进行包转发操作,是一种无状态的操作,即使对同一会话的连续的数据流,路由器不会进行识别,而是逐包进行操作。目前美国一家生产路由器的厂商研制出基于流转发的产品,它是一种有状态的操作,借鉴了防火墙中状态检测的一部分思想,即它对同一会话的连续的数据流,进行同一策略的处理,而不会出现传统路由器对同一会话的连续的数据流可能采取不同策略的情况,这对于基于UDP的多媒体数据特别有用,将大大改善IP的QoS。但很可惜,这种基于流转发的产品不是基于协议实现,而仅仅基于厂家特定的软硬件产品实现,这就大大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所以,如果在IPv6的流标签定义和路由器处理方面能够借鉴这种基于流转发的思想,将会对整个IP技术产生巨大影响。流标签标准的不断完善,本质上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与IPv6的商业应用密切相关。 此外,除了IPv6协议本身的定义,IPv6相关的协议标准,如路由协议、MPLS等等目前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也是同IPv6的商业应用密切相关的。比如MPLS流量工程的相关标准以及域间组播的相关标准,目前全部基于IPv4制定的,因为IPv6在这方面的商业需求尚不明朗。一旦需求明确,相关的协议标准很快就会完善起来。 再就是SNMP网管协议,传统的IPv4的网络管理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IPv6网络设备管理问题,比如,IPv6网络设备的拓扑自动发现,目前必须依靠IPv4/v6双协议栈才能完成。所以研究新的IPv6网络设备管理技术也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
||||
|
||||
|
|
|||
|
|||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