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2 > 前沿动态
综述:IPv6的优势、演进方案和前景展望
       随着Internet的发展,IPv4的局限越来越暴露出来,严重制约了IP技术的应用和未来网络的发展。IPv6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基础以其鲜明的技术优势得到广泛的认可。

 

 

本文从技术和应用两方面分析了IPv6的特点优势,说明了IPv4网络向IPv6网络演进的过渡策略以及方案,并对IPV6的应用前景做了简要介绍。

 

一、IPv6的优势

 

IPv6的发展是从1992年开始的,经过了12年的发展时间,IPv6的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在这个过程中,IPv6逐步优化了协议体系结构,为业务发展创造机会,归纳起来IPv6的优势包括如下几个特点。

 

地址充足:IPv6产生的初衷主要是针对IPv4地址短缺问题,即从IPv4的32bit地址,扩展到了IPv6的128bit地址,充分解决了地址匮乏问题。同时IPv6地址是有范围的,包括链路本地地址、站点本地地址和任意传播地址,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地址应用的扩展性。

 

简单是美:通过简化固定的基本报头、采用64比特边界定位、取消IP头的校验和域等措施,以提高网络设备对IP报文的处理效率。

 

扩展为先:引入灵活的扩展报头,按照不同协议要求增加扩展头种类,按照处理顺序合理安排扩展头的顺序,其中网络设备需要处理的扩展头在报文头的前部,而需要宿端处理的扩展头在报文头的尾部。

 

层次区划:IPv6极大的地址空间使层次性的地址规划成为可能,同时国际标准中已经规定了各个类型地址的层次结构,这样既便于路由的快速查找,也有利于路由聚合,缩减IPv6路由表大小,降低网络地址规划的难度。

 

即插即用:IPv6引入自动配置以及重配置技术,对于IP地址等信息实现自动增删更新配置,提高IPv6的易管理性。

 

贴身安全:IPv6集成了IPSec,用于网络层的认证与加密,为用户提供端到端安全,使用起来比IPv4简单、方便,可以在迁移到IPv6时同步发展IPSec。

 

QoS考虑:新增流标记域,为源宿端快速处理实时业务提供可能,有利于低性能的业务终端支持IPv6的语音、视频等应用。

 

移动便捷:MobileIPv6增强了移动终端的移动特性、安全特性、路由特性,降低了网络部署的难度和投资,为用户提供了永久在线的服务。

 

可以说,IPv6的上述特点充分迎合了未来网络向IP融合统一的发展方向,并提升了IP网络的可运营可管理性。

 

二、IPv6的杀手应用

 

IPv6技术体系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其标准化的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IPv6技术关键应用体系的建立。近两年来由于亚洲和欧洲力量的推动,IPv6的标准化进程明显加快,具有IPv6特性的网络设备和网络终端,以及相关的硬件平台的推出也已加快了进度。在这种趋势下,IPv6的关键应用将很快出现。

 

1.3G业务

 

由于IP的诸多优点和全球IP浪潮的冲击,3G演变为全IP网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永远在线的需要,每一个要接入因特网的移动设备都将需要两个唯一的IP地址来实现移动因特网连接,本地网络分配一个静态IP地址,连接点分配第二个IP地址用于漫游。GPRS和3G作为未来移动通信蓝图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IP地址的需求量极大,只有IPv6才能满足这种需要。

 

    在3GPP的标准中,R4版本已经实现核心网的IP化和CS域承载和控制的分离,在R5和以后的版本中接入网也将实现IP化,多媒体域也将在UMTSR5中推出。3GPPRANWG3已经通过如下决议:对于Iu、Iub以及Iur接口,如果要提供IP传输,则UTRAN节点必须支持IPv6,UTRAN节点支持IPv4作为可选。    

  
  

相关文章:
  • 推动全球互联网向IPv6单栈演进 清华大学牵头的10项互联网标准获重大奖项
  • IPv6应用论坛在福州成功举办
  • IPv6技术论坛在福州召开
  • 第三届IPv6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与国际标准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 携手共促我国IPv6创新发展
  • IPv6动态丨AWS开始对IPv4全面收费,9名中国专家入选IPv6 Forum Fellow……
  • IPv6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 中国CNGI项目20年大事记
  • 中印等人口大国加速IPv6部署
  • 助力向纯IPv6演进 全域IPv6单栈试验床和验证项目启动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