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帮扶,难在总结出可复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扶贫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派去带领打鱼的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面对中学教育地区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以及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强烈期待,当国家层面持续发力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之时,社会也应跑起来。这其中,中学名校开展教育扶贫,共享优质资源,义不容辞。
扶贫先扶智。这些年来,宁夏六盘山高中、贵州毕节民族中学,每年都会选派8名学生到人大附中“访学”,为了解学生情况,我们每年都要派老师回访当地学校。这样的互动,只是人大附中教育扶贫的一个侧影。16年来,从远帮到近扶,从派出教师支教到接受学生访学,从单个学校合作到成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从承办“国培计划”到成立联合总校帮扶薄弱地区、薄弱校,一套有梯度、分层次的教育扶贫体系已初步形成。为教育均等化不懈努力,已郑重写在了人大附中的发展史上。
结对帮扶,难的不是合作时真诚握手,难在如何掷地有声,真正实现“帮一所成一所”,更进一步,是难在如何超越小打小闹,总结出可复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扶贫模式。如何将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如何超越单向输出、实现双向受益?反复试错后,我们的经验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派去带领打鱼的人。派出管理型的“打鱼人”,既避免了大规模输出教师的负担,也能手把手带领,孵化出一批“卓越教师”与“卓越校长”,提升当地学校的发展气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模式也能反哺本校。外派教师、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提升了教学经验和管理能力,骨干调离、年轻教师补缺的方式,也让人才梯队更高效地成长起来。名校不仅不会被“掏空”,反而能越做越大,这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网络的发展,让教育扶贫有了更省力的杠杆,有了更强力的支点。十九大前夕,“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开展,人大附中的网络远程扶贫项目“双师教学”有幸入选,它展示的多地“同上一节课”模式,是运用新媒体弥合教育地域差距的有益成果。如果说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我们被迫选择网络教学;那么时代很快就确信: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无差别辐射,必须用好用活网络。我们联合上海师大二附中等39所知名学校开发出60余门特色课程、250多个动画实验,而这正是“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成果之一,这些优质内容已辐射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直接惠及80多万师生,让中西部地区及广大农村学校真正能和名校学生“同上一节课”。新技术,让教育沟壑有了被填平的可能。
“独行快,众行远”,名校就应该有名校的样子。名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真诚共享优质资源,努力促进教育均衡,真正从“独善其身”迈向“兼济天下”,实现更公平的教育就有了更强劲的动力源。更可喜的是,如果说十几年前,不少帮扶项目是一些学校自觉自发、自负经费的探索,那么在脱贫攻坚以及教育均等化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更多制度已在有力回应这样的民间努力,更多人财物的支持正向教育扶贫倾斜。当个体努力与制度保障形成合力,教育扶贫一定能走得更远。(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刘彭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