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监控是安防行业中发展最早、最快的部分,当然也是目前安防行业中最成熟的细分市场。但是即便如此,对比一下视频监控市场和IT、通信、机电等其他相关市场,很容易看出不论是市场的规范性,还是成熟度等,都有相当的距离。这点集中体现在监控管理平台上。
实际上,监控管理平台已经成为监控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
监控管理平台出现和发展的必然性:
管理平台是个偏软性的概念,传统监控以设备组网为主,人们很容易忽略管理平台,实际上,无论在模拟监控时代还是以DVR为主的数字监控,管理平台的价值都很弱化。
模拟监控系统的实现本身以机电硬件为主,软件因素少,管理平台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附属产品,完成进行硬件配置等初级工作,价值自然无从体现。
到了DVR时代,软件因素已经成为产品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由于产品的功能特性、人机友好性、系统可靠性可维护性等因素都取决于软件,软件价值也已经大大提升, 但是由于DVR主要应用场所监控,应用模式以单机系统为主,基本没有管理平台软件的概念。此时虽然软件的价值已经开始为人们所认识,但更多的是以产品内在特性为主,在最终业主端更多还是体现为硬件产品,对软件价值的认识也更多是局限在企业的产品研发,而不是最终用户和市场。
随着监控应用的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IP网络监控出现后,监控系统的覆盖范围逐步由场所扩展至园区、由园区扩展至城域,同时很多行业出现了联网监控的需求。随着监控覆盖范围的扩展和监控管理业务的增强,如何管理这些监控设备?如何跨设备调度这些监控业务?如何使用图像资源等都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从而出现了监控管理平台的需求。于是监控市场催生了一些专业的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厂商,如天视、互信互通等,都是专门的第三方监控管理平台厂商。
目前监控管理平台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虽然监控管理平台的概念已经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从现状看,我国的监控管理平台发展仍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这里面有技术、市场环境、人们观念等各方面的因素。
技术架构:
从技术方面看,由于在前端设备(DVR/DVS/编码器/解码器等)和管理平台之间缺乏真正的管理协议和标准,当前的监控管理平台多只能通过DVR厂商提供的SDK获取对前端设备的管理能力,通过对分散的各种DVR SDK编程分别完成对前端设备的设备设置、图像获取、云台控制能功能管理,目前的监控管理平台更多的完成监控基础业务的调度和控制功能,真正属于设备管理范畴的内容很少。
这种技术模式本质上以DVR管理为中心,上层平台通过DVR提供的SDK进行被动集成,管理的重心本质上是DVR,中心的管理平台更多的是一个统一人机界面的工具,管理平台的功能和效率严重受限于DVR SDK本身的能力。这种模式下,管理理念不是由中心到前端的正向传导贯彻,而是由前端到中心的逆向迁就。所以,目前的监控管理平台本质上是DVR/DVS集成软件,只是具备一些监控设备和业务的初级管理功能,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管理软件。
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问题是监控管理平台的低效、可复制性差、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等诸多问题。
由于所有的设备管理和业务管理都是通过SDK进行的,由于SDK的通信和交互本质上属于上层软件功能,需要经过很多的内部操作,消耗大量的CPU等系统,这种方式在所有的通信机制中其实是最为低效的一种,从而这种模式的管理和业务调度效率无法得到根本提升。
此外,由于当前DVR品牌众多,不同厂商的SDK实现的方式和提供的功能各有不同,都需要监控管理平台去做相应的适应性开发,这种适配工作成了当前监控管理平台软件开发的重要内容。实际上当前的专业监控管理平台厂商实际上更多的是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适应各种品牌DVR的SDK包,完成很基础的设备管理和基础监控业务功能,根本无暇估计更高层面的增值开发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虽然近几年,中国监控市场虽然出现了一些专业的监控管理平台厂商,但是无论业务规模、产品稳定性、产品业务功能等都和国外同行却始终有很大的差距。中国最大的专业监控管理平台厂商的规模也不足百人,同时所做的工作也始终DVR SDK适配、基础业务功能、人机接口等方面进行低层次徘徊。目前这种状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监控产业的上升和发展。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