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篇
1 GPU的“倚天剑”和“屠龙刀”
2004年,Intel宣布停止单核CPU研发,全面转向多核CPU。“秦失其鹿”,各路协处理器们蠢蠢欲动。最老牌的FPGA,顶着IBM和当时世界第一超级计算机RoadRunner光环的CELL,以及附东京工大Tsubame骥尾的Clear Speed,一时间群雄逐鹿。然而nVIDIA的GPU在2005~2006年之间以GPGPU技术之名异军突起,在2007年推出CUDA之后,终于一战成功,结束了这场长达数年的“协处理器战争”。与现在偏安一隅的FPGA,濒临绝境的CELL和已经销声匿迹的ClearSpeed相比,GPU有两大制胜利器:CUDA这柄技术的“倚天剑”以及价格这把商业的“屠龙刀”。凡是用过FPGA和CELL编程的人,都对GPU上有CUDA艳羡不已。相比之下,真是又快又好用。而通过与出货量巨大的面向消费级市场的Geforce和专业图形的Quadro并线生产核心单元(SM),使得面向HPC市场的Tesla成本极具竞争力。
2 nVIDIA的“HPC基因”
2005年,时任微软CEO的比尔?盖茨在西雅图召开的Supercomputing2005上做主题报告,吹响了微软进军HPC的号角:在西雅图和上海分别建立HPC研发团队,在全球与10所著名高校合作成立HPC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作为国内惟一的合作单位也参与其中),并积极联络开源软件社区和CAE等商业公司,希望借助中国等Windows基础良好的市场,推动Windows HPC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然而如今,HPC研发团队重组到Azure,部门总经理跳槽亚马逊,市场份额无足轻重,销售业绩不温不火。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吴军在《浪潮之巅》中关于公司基因一说颇为在理,就像擅长企业市场的HP玩不转消费级的Palm,强悍如苹果也才刚刚试水企业市场,做商业的微软果然还是缺少HPC的基因。nVIDIA则运气颇佳,在它进军HPC领域时,正好赶上SGI式微,顺势招揽到一大批技术和商业人才,这些人既能融入到nVIDIA中做图形的基因,又帮助nVIDIA迅速形成了HPC基因。
3 GPU销量的“玻璃天花板”
2009年“天河1号”横空出世,2010年“天河1A”不负众望,成功登顶TOP500,其中GPU助力良多。光环之下,CPU+GPU的异构计算模式顿成时髦名词。各地超算中心建设时免不得捎带上些GPU,一些科研型用户也尝试购置GPU。GPU的市场份额稳步增加,但渐渐趋于饱和,原因无外大型超算中心数量毕竟有限,而科研型用户的需求又较小,真正占大头的生产型用户在没找到对口GPU软件之前又不会大规模部署GPU。目前GPU在石油行业中颇为成功,就是因为花力气研发了几个关键算法软件,而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立竿见影。也有传闻说nVIDIA期待Tesla版本的Kepler销量能超过历代总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