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信息化最早得名于英国的e-Science计划,是指建立在新一代网络技术和网格基础上的全新科学研究模式。所谓科研信息化就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持下的科研活动。科研信息化的实质就是“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第一,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如英国、欧盟国家的e-infrastructure 和美国的cyberinfrastructure 建设;
第二,信息化的科研活动。在信息化浪潮席卷社会各方面活动的今天,如何提高对信息的拥有率及高效利用率,从而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科研及管理模式,成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必须直面应对的挑战。在科研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评估作为对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提升科研机构信息化水平起到关键作用。
科学理论背景
纵观国内外衡量社会、行业直至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的研究,多数使用指数方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搜集、汇总了国内外关于信息化(信息社会)指数研究领域内的成果共11项:IT产业竞争力指数、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2010,信息社会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网络化就绪指数,日本电信与经济研究所信息化指数法,信息化发展指数(国家统计局),2007年度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数据采集表,交通行业信息指数,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地方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包括国外研究成果6项,国内5 项,重点将各研究工作中所涉及到的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等内容加以整理,可以看出:
1. 制定与公布机构方面, 由于各机构性质不同,指标设置、权重设置、数据采集方法等呈现不同的特点;
2. 信息化评价要素范围方面,差距较大;
3. 指标体系设置方面,大部分指数采用一篮子方法,设立逐化的指标,通过各种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加权计算总体指数;
4.权重设置方面,超过一半的研究采用等权重或者专家指定的权重;
5. 数据采集方法方面,大部分指数研究采用公开或半公开的研究数据,国内部分行业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指数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采集数据;
6. 指标粒度方面,相差很大。例如,ITU制定的IDI指数,只有11个指标;而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表中列入114个不同问题。
本文以某科研机构为例子。该科研机构由于其特殊性,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信息化的指数对于科研机构的信息化状况不完全适用,但是其构建方法论对于调整原有科研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由于科研信息化工作的衡量是社会统计学的具体应用,其评估结果应服从正态分布。该科研机构至今已完成2008、2009年信息化水平评估,在指标体系设置方面均采用一篮子的方法,设立逐级细化的指标,在数据采集方面,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
原有指标体系存在缺陷
该科研机构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三大部分:信息化环境、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效益。随着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的信息化原有指标体系不科学、不全面的部分也暴露出来,为准确测度2010年度该机构的科研信息化水平,有必要对其原有指标体系进行调整。表1是该科研机构2009年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表1 2009年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