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无线校园状态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为人大)与中国移动合作,主要覆盖了办公教学区域,建网时采用AP1020个,交换机78台,802.11n的AP183个,802.11a/b/g的AP800余,覆盖楼宇34座。
2012年后,校园无线终端数的急剧增加,移动无线网内,高峰时段近七千终端同时在线,无线流量出口长期保持在400M以上,受限于2010年建网时的各种条件,该网络已经不能满足师生需求,图书馆、教学楼、明德主楼等尤为突出。
对运营商而言,校园移动互联网业务快速增长带来了区域性的“智能风暴”效应,各家都愿意进入高校提供服务,增加包括WLAN在内的网络基础设施投资,2013年开始, 信息技术中心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沟通,落实了经费来源。制定了人大Wi-Fi复苏计划,并于2013年3月启动。
WLAN改造规划
此次改造希望实现覆盖、容量和用户体验效果的全面提升。覆盖方面,要求楼宇内全面覆盖,且信号强调不得低于-70dBm。容量方面,用户高密区域(如教学楼、明德楼群、图书馆等)各区域的无线实际可用容量应不低于座位数。用户体验方面,认证使用学校CAS,以实现用户IP“一次认证,全网通行”。
校园无线网的改造立项之初,就明确了以楼宇特点和用户体验作为根本出发点,使用哪种设计方案、部署哪种产品、AP密度如何、升级前后的Wi-Fi测试都需从这两个根本点出发。尤其是无线AP的部署。
原有的无线部署,采用通用的楼宇无线部署理念,对特殊区域亦是如此。此次升级应针对各楼宇特点做相应部署: 图书馆,属于人流密集区域,承载了全网近半用户,且室内空间大,AP错频部署容易相互干扰;各处教学楼,属于人流密集且流动频繁区域,应以各个教室为核心展开部署,尤其教学一楼墙体很厚,无线信号衰减严重; 作为校园主体办公楼的明德楼群,存在墙体厚干扰信号的情况,同时金属吊顶也严重干扰了信号,另外,该楼还有教室和会议室,用户分布密度不同。这些因素都应予以考虑。
针对上面提到的特殊区域,设计与部署甚至技术方案都可能有所不同,如何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在遵循工业设计准则、科学施工部署的基础上,必须以用户体验和实际测试为准。由于各楼宇情况不同,需分别部署测试。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