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5月,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高校相继举行了人工智能学院的揭牌仪式。此前,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湖南工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均已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开设相关专业。2018年,人工智能在高校可称得上是炙手可热。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特别强调“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等。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随着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教育领域或将迎来深度学习、人机协同等超出预期的变革。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向“智慧教育”又迈进一步。
4月14日,教育部科技委在北京举行“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科技前沿与战略圆桌会议,分析研判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中国教育网络》集中整理了此次战略研讨会上诸多院士、专家学者的观点,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其在教育领域即将产生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落地和实践。
未来教育,对于教师队伍而言,如果实现了像智能助理如此高度集成、个性化的机器人,教师在知识传播方面的职能将很容易被替代,转而投入对学生智力和个性化、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人机结合的教育可能是未来教育的普遍形态。对学生而言,个性化学习模式将逐渐形成,并且极大地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
如此变革,与人工智能能否真正在教育层面落地息息相关。但我们也应看到,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只是刚刚起步,教材和课程设置尚无参考和标准,而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包括如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还在摸索试验过程,数据隐私和安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师资问题、激励政策等争议问题,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加以解决。
变革是潜移默化的,人工智能的全球浪潮势不可挡,未来教育如何应对这样的变革,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8年6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