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
当前推进教育变革,必须要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了解教育信息化规划落实情况。以往教育信息化规划制订之后,由于没有进行跟踪监测,导致各项指标落实情况不准确。因此,基于上述因素,我们开展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调查研究工作。
内外需求分析
从内部来看,我们关注的是教育信息化重大政策,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再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文件,对教育信息化各项发展的进程、具体目标和任务,甚至具体指标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例,该行动计划指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所谓“三全”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由此,在整个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重点围绕“三全”设定三个评价指标。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向外看,了解国际上各国是如何进行教育信息化指标评估。实际上教育信息化的监测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都进行了持续性的监测。通过对比他们的监测办法,可以看出大家关注的重点大部分是相似的。
从纬度分析上看,有的指标非常全面,有的比较片面。我们应该如何来考虑呢?首先应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一个总体明确的定位,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处在怎样的阶段。从总体上看,我们正从全面应用向深入融合转型,从教育信息化1.0向2.0转变,从量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变到质变,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我国已不再是教育信息化的初期阶段,大量基础设施类型的指标权重需要相应下降,而反映应用和融合的指标权重就要相应地提升。
设计指标体系
评估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针对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也称为投入型评估。重点是设计一些我们看得见的变相指标,例如网络情况、资源情况、空间情况、管理情况等;二是产出型的评估,是指信息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育功底和教育质量;三是绩效型评估。从目前我国所处的阶段来看,大部分的指标是落在了第一层,即水平评估。
如何划分指标的纬度?关于一级指标的纬度,每个国家都一样,一旦确定,就不会做大的调整。五个纬度的指标是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制订,包括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应用、管理信息化和保障体系。
第一,在基础设施领域中,重点要参考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关键性文件,比如“学校联网攻坚行动”中要求学校带宽达到100M。因此,带宽在100M以上的学校占多大比例,是我们要考察的一个指标。这种指标必然要向有关的政策规定和规划目标要求进行靠拢。
第二,教育资源指标要根据国家最新的政策要求和相应趋势来进行规定。比如根据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这就意味着各地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连接情况,必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
第三,教学应用的纬度。我国教育信息化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导致应用的指标权重必然要上升,这意味着学校老师能否实现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比如是否能用空间进行教育教学,每周大概利用信息化多长时间,有没有形成常态化,这都是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第四,管理信息化。“三全”中提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而数字校园建设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要有一站式登录的一卡通系统,不能再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因此,有没有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就必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指标。除此之外,管理信息系统是否实现常态化等,这些都是管理信息化考核的重点指标。
第五,保障机制。主要涵盖学校信息化工作保障机制方面的指标,如各级各类培训参培率的情况等,都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编制发布报告
数据从哪里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工作进展系统,指标覆盖率达到了33.3%;第二个是全国数据调研,每年11月由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目前而言,调研数据的比重也是非常高的;第三个是专题专项类数据,占比12.8%,包括各地培训的参培情况等。
随后完成数据采集和分析,每年12月31日这个时间点,会采集一个断面数据,从各个系统里采集数据,根据指标作为“切片”。当天数据是什么就采集什么,过后可能有增长,但也不会纳入地方的统计范畴。此外,还有为期2~3个月的全国调研,覆盖率非常高,高校覆盖率达到40%左右,职业院校达30%左右,中小学校达到50%左右,中小学教师就拥有高达34万的数据量。尽管它不是一个全样的调查,但是实际上覆盖率已经非常高。
在上述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反复核对后形成整体报告。
总结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典型特征:第一是技术条件全面改善,装备升级已经开始。现在有的学校已经不满足只有多媒体教室,还要有智慧教室,装备升级是当前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第二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有序推进,各级平台连接上国家体系的越来越多;第三是网络学习空间逐渐普及应用。从去年开始,大量老师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已经逐步开始成为一个常态;第四是教育管理公共平台全面应用,管理数据的汇聚情况,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在逐步提升;第五是全民机制开始建立,队伍支撑体系的结构开始建立起来。
未来趋势发展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类指标重要性进一步突出,“物”的指标弱化,“人”的指标强化;二是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从“抽样”逐步发展到“全覆盖”;三是数据来源进一步多元化,专项数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进一步突出。
总之,信息化评估的价值转换会逐渐从投入水平的评估,转向产出水平的评估,最后转向绩效水平的评估,这样水平评估过程就会达到很高的一个水准。
(本文根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在“2019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确认,整理:杨洁)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19年5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