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中科院科技情报研究中心张智雄博士到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参加会议。他习惯性地拿出笔记本,打开浏览器,却发现无法上网。
北京大学已经在其主校区建成了全面覆盖的无线网,但由于没有北京大学的上网账号,张智雄只能用他的笔记本浏览北京大学内部校园网的内容,而无法访问Internet。类似的尴尬在我们周围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我国大学无线校园网建设已经全面铺开的今天。教育部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已经有15.1%的高校建有无线校园网,同时有36.2%的高校计划建设无线校园网,两项合计达到了51.3%。无线网建成了,什么时候能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这在校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教师心中的渴望。
同北京大学一样,目前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设的几乎所有校园无线网,管理都比较严格,没有账号的移动用户,无法访问校外资源。这样一来,网络的安全性虽然得到了保障,却限制了无线网络的发展。
目前,多数高校建设无线网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解决公共区域(如会议中心、图书馆等)的上网问题。而这些区域的校外用户较多,对移动上网的需求更迫切。显而易见,因安全考虑而设置的屏障,使这些校外用户无法使用无线网,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校在公共区域建设无线网的初衷。
不同学校的无线网,由于没有互相认可的账号,也使得移动语音等应用大打折扣。比如,北京大学移动VoIP手机终端,如果到了清华大学,就无法再通话——而仅仅作为一个校园内部的移动VoIP应用,它的作用甚至要弱于行将被淘汰的PHS(其终端被称作“小灵通”)技术。
与张智雄有着同样苦恼的老师们,都期待有一个这样的网络:所有学校实行账号互认,这样,只要在有无线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访问互联网,使得学术交流更加通畅。
“互联互通是好事。”首都师范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张田力说,“这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与张田力持有相同观点的专家大有人在。“联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清华大学网络中心李贺武说。
2005年年底,国内两所著名高校开始就互联互通问题进行初步接触,“双方的交流很多,如果两所大学的无线网络能实现互联互通,将给大家带来相当大的方便。”一位参与了整个沟通过程的人士说,在这位人士眼里,这两所学校仅仅隔着一条马路,却无法实现无线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是件很可惜的事情。
无线联盟也给予校园网再次升值的机会,它把我们从以往只对校园网内服务的思考,延伸到围墙之外。事实上,北京某著名高校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尝试,该高校为公共区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账号,校外人员可以通过申请方式获得该学校的账号,进而使用该校无线网。但是,目前种种相关措施都无法突破的一个瓶颈就是认证——我们难以想像,一部移动VoIP终端每移动到一个新的网络时,都要重新进行用户名、密码的认证,才能完成登录。
“目前看来,无线联盟还存在地域限制、技术标准不统一等瓶颈。”张田力说。的确,无线联盟是把诸多校园无线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共用的大网络,这其中需要协调的内容还有很多。
李贺武认为,校际之间的互联互通涉及到统一认证、结算清分等一系列问题。在调研中李贺武发现,各校认证方式不同,很多学校有线网络内部也不统一,办公网的访问方法与信息资源的访问方法都不一样。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本校的统一认证问题,统一认证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各个系统,管理方面会遇到很大问题,“需要更高层人士意识到这点,来协调本校的资源。不然,各校之间费用的结算就是很大的问题。”
李贺武进一步表示,就目前而言,一个庞大的无线校园网联盟的出现,也依赖于校园无线网的广泛建设。目前很多学校还没建或正在建设无线校园网,当一批走在前面的学校基本完成了无线校园网的建设,无线联盟的需求就会出现。目前存在的重要瓶颈是无线校园网的建设还没有普及。
李贺武认为,对于无线联盟而言,目前还需要考虑如何对用户进行认证、如何统一管理无线联盟中庞大的用户信息等问题,而这些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计世资讯教育行业分析师郭莉则表示,除了技术标准,合作模式也是个问题。具体由谁牵头、怎么做,各校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无线校园网,最重要的是解决上网问题。”一位长期服务于校园无线网络建设的售前工程师说,这也间接表达出目前校园无线网过于单一的应用需求。也正因为如此,目前的无线网建设主要集中于架设有线网络出现困难的环境中,比如校园图书馆、会议室等,这些区域的上网用户较多,架设有线网难度很大。
需求并不强烈,无线校园网联盟也显得不是那么紧迫,但记者发现,几乎所有被采访者都认为有必要建设无线联盟。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余胜泉博士在一次无线会议上所说,无线技术的本质就是无限自由,消除羁绊,无线的精神就是简化连通的复杂性,促进信息无障碍地流转,促进和谐信息生态系统的形成。而目前这种“蜂窝煤”式的、老死不相往来的无线信息孤岛的确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发展。
李贺武预测,到今年下半年,很多学校的无线网会成熟很多,无线联盟将有可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李为此建议,在建网之初,各学校就要尽量选择主流技术,为将来顺利实现无线联盟、把一个个信息孤岛(热点)汇集成一个大的热区做好准备。
事实上,在一些新应用刺激下,一些距离较近的大学校区,已经开始尝试建立无线联盟。除了上文提到的两所北京高校以外,在其他地区,也都出现了类似的无线联盟,他们已经开始探索合适的标准、管理方式,开始进行不同校园无线网之间的互联实验工作。
应用产生需求,需求拉动建设。随着无线校园网建设步伐的加快,新的、区别于有线网络的应用也会逐渐进入校园。移动VoIP、RFID等新应用,都在刺激着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并刺激这些无线校园网互联为一体。目前,无线网络仍然只是有线校园网的补充,当无线校园网摆脱了这个角色,成为校园网的中坚力量,无线联盟将更加清楚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对于还未建设无线网的校园而言,无线联盟也势必刺激到这些学校对无线网建设的热情。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06年3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