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至14日,清华附小的“1+X课程”课堂展示活动,不仅吸引了1000多名各地中小学教师前来参会,还有来自河南、广西、吉林等地近3000名教师通过远程直播的形式收看了课程。
2016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路线引领之年,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确立,典型示范引导迈新步;2016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智慧工程开创之年,“互联网+”教育研究孕育新突破,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如火如荼;2016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系完善之年,教育信息化管理越发科学规范,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初步建成。
过去的一年,“宽带网络校校通”加速推进,各地努力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82%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5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信息化应用基础进一步夯实,教育扶贫网络全面铺开。
1.教师晒课“热火朝天” 优质课程“近在咫尺”
最近,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新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校园里,教师间最常用的问候语是:“今天,你晒课了吗?”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在全国已形成了强有力的品牌效应。该活动自启动后至2015年年底的1年多时间内,就有5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参与,晒课达300多万节;在2016年的第二轮活动中,共有503万名教师参与,晒课432万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卫星两种途径,全年向各地教学点播发了总量超过423G的教学资源。
发展教育信息化,仅仅有硬件的支撑是不够的,应用才是王道。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其中就包括数量庞大、需求旺盛的数字教育资源。截至2016年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开通教师空间960万个、学生空间470万个,服务体系注册用户达到5800万人。
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推进民族地区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16年,新疆地区小学阶段《数学》双语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加速推进,南疆四地州748所学校共配备了1859套双语教学资源。此外蒙古语、藏语等少数民族学科双语教学资源建设相继启动,让各地区的孩子共享一片“蓝天”。
高校一直是数字教育资源开发的主阵地,而且有着自身独特的技术和智力优势。截至目前,高等教育领域已建成“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等若干在线课程服务平台,上线的慕课超过1400门、为高校定制课程(SPOC)5600多门次,选课超过3000万人次。
2016年,共有170余门中国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走向世界,99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288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网上免费对公众开放,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队伍不断壮大。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超过60万人,累计开设在线汉语课程30.5万节,让优质课程“近在咫尺”。
2.教学模式“变脸” 核心素养与能力提升并重
在福建省福州屏东中学出现了新气象:基于智慧教室的“先学后教”模式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切以学生的学习为导向、师生互动无处不在,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微课视频等预习资料,通过对学生自学情况的反馈制订教学计划,实现“先学后教”;课中,利用“智慧教室”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实现“以学定教”;课后,利用“云端补救学习平台”保留的学生学习过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拓宽交流空间。
在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各地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理念为导向,探索形成了一大批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浙江省形成了杭州智慧教育“融创”学习共同体、宁波“空中课堂”、温州创客教育、镇海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等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和机制创新案例;江苏省形成了南京的“新三基”教育、无锡感知课堂、苏州未来教室、南通智慧教育、泰州“泰微课”、扬州的城乡学校网上结对等典型案例。
据《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如今的信息化教学融合创新案例不断涌现,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逐步普及并深入。各地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和应用,师生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已突破6300万个。
3.思政德育微视频“伴我同行” 信息化管理彰显“中国气派”
海英是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一名新生,2016年上学期,刚接触思政课的他就被深深吸引了:由于课程加入微课形式,课件短小精悍;教师将知识点分解,直奔主题、妙语连珠,使思政课变得有味、有趣;不超过10分钟的短视频制作简单,便于传播分享,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种“人人可学可为”的教育教学新方式,一推出就受到包括湖南大学在内的许多国内高校师生的热捧。
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借助省第五届网络文化节的契机,开展“湖湘学子 e路成长”系列活动,内容覆盖“两学一做”、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机关团建等。其中的“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受到广泛推崇:借助网络大数据,把握学生思想新动态;打造校园云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嵌入生活微时间,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突出师生双主体,构建网络思想引领新机制。
由于以前“注重道德说教、忽视道德体验”,德育的效果表现不佳。如今,中小学德育教育也因信息化实现了创新。2016年的“中国梦——行动有我”全国中小学生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在线报送微视频作品30219件,有7698万人次点播,网络投票1234万余人次,不仅参与面广,最关键的是德育的体验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体系初步确立。2016年,覆盖全国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的数据库全面建成,实现了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学生与教师“一人一号”、学校“一校一码”;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全国中小学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二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安全服务、门户系统与应用集成等11个“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完成并通过验收。
以上平台体系的建成,实现了教育的科学决策与治理,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的内涵。2016年,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共有2.1亿学生信息入库(其中在校生1.66亿),全年实现网上办理省内转学502万人次;学信网高等教育在校生电子注册总规模达到4535万。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
信息化手段填补城乡教育鸿沟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尽管近年来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但农村贫困地区“缺师少教”的局面依然存在。因此,现阶段应更加重视和突出教育扶贫与教育脱贫的意义与作用,而教育信息化则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
当前,全国中小学有90%以上的学校已经实现了网络接入,“三通两平台”的扎实推进为接下来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进行系统的研究,加强精准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城市怎么用”“农村怎么用”“教师、学生、家长分别该怎么用”等问题迫切需要解答;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怎么推”“怎样动”还需深入思考。如今,虽然已立项了许多课题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但依旧比较零散。建议国家层面应该有统一部署,以重大项目的形式来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为下一步的工作打基础。
其次,要积极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作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水平的提升。要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对农村教师进行在线培训,组建线上合作团队,定期开展交流与研讨。
再其次,要利用信息化做好个性化教学和学习。信息化手段恰好给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实现机会。要注重教育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发力度,使得教育大数据真正用到位,以帮助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实现更好的因材施教。(本报记者 王强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
利用双师课堂推进资源均衡化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并统筹协调,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向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输出,让教育信息化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
教育扶助的重心,应由目前以校舍等“硬件”的扶助为主转向办学“硬件”扶助与教育资源和优秀师资等办学“软件”扶助并重。双师课堂作为一种已被验证的远程实时直播互动教学系统,可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引入东部优秀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的进程,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推广互联网教育扶贫的成功经验,加快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进程。总结已有的通过互联网开展教育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大力提升各地信息化水平,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低成本、高覆盖的规模效益。
把培养师资作为重中之重。除了针对学生的教学,信息化平台也应成为中西部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培训平台。东部地区的优秀教师可通过远程直播对中西部地区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交流,共同教研互动,逐步缩小教学水平上的差距。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购买优秀教育资源,留引优秀师资。在年度教育经费支出中列出专门预算,面向社会公开组织项目招标,公办和民营教育机构都可参与。教育提升的关键,还是在于优秀的师资,因此政府应继续大幅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师薪酬和福利待遇,留引越来越多的优秀师资扎根贫困地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