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嘉宾】:于俊清
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媒体计算与网络安全研究团队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财务处处长、总务后勤处处长,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并以校园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撑学校“双创”名片,助推学校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在《对标对表 先思先行》专题收官之际,我们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媒体计算与网络安全研究团队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财务处处长、总务后勤处处长,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主任于俊清作为专题的收官嘉宾,请他结合华中科技大学高水平信息化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对“十四五”时期的高校信息化进行再思考,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建议。
问: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大力推进之年。全国各地各行业均在如火如荼地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加快推进经济、生活和治理等领域的数字化变革。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大潮,高校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于俊清: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最大的难点还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也是“十四五”期间高校教育信息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主要源于高校内部没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的协同,也就是说,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有效沟通的壁垒没有被彻底打破。具体而言,高校信息化部门的技术人员,对教学、科研等业务的熟悉程度不深,管理思维稍有欠缺;高校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程度不深,对信息技术提升业务效能的认知存在不足,进而导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度有待提高。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高校信息化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迭代、创新的“加持”下,也将会从原来的“快车道”转入“超快车道”。因此,高校的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应意识到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问题,要在建设中做到管理先于技术,用管理思维解决管理问题后,再让技术“登场”,这也要求各部门能够从过去的“自说自话”学会“换位思考、相向而行”。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大潮,高校的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如何做到“相向而行”呢?
一方面,技术人员要对业务部门的业务有所了解,比如,为教务部门开发教务系统时,只有对高校的教学管理熟悉,才能从技术角度提供更符合业务流程要求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信息化的技术人员要努力学习熟悉业务管理,努力成为相关领域的管理型技术专家,这也是技术人员提升自身价值、做好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另一方面,业务人员要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即便对相关的信息技术不太熟悉,也必须对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管理问题有一个认识,在工作中能够主动思考是否可以用信息化来提升管理水平,因此对于业务部门的人员来说,提高认识比掌握技术更重要。
在信息化引领高校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高校又如何实现上述“相向而行”的两个方面呢?基于多年的信息化实践和业务管理经验,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高校要为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开设一定学时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让业务人员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或主动尝试用信息化手段解决;
二是要引导技术人员尊重管理,主动学习管理、真懂管理、能够意识到“管理更是生产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解决问题提供信息技术支撑。期待有一天,信息化部门解决业务部门的问题就像谈恋爱一样,开发一个系统“度一次蜜月”。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高校信息化的重点是想方设法让校内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想往一块走”,又“能走到一起”,持续“相向而行”,进而在深度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产生出实实在在的效益。
问:您工作职责从学校信息化部门的负责人到学校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再到总务后勤的负责人,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体会,从学校CFO视角回望高校信息化建设,您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又有哪些新的观察与思考?
于俊清:从信息化到财务,再到后勤,虽然岗位不同、体会不同,但我对“信息技术提升业务效能”的坚持始终如一。起初,从信息化部门到财务部门担任学校财务负责人,由于对财务知识及高校的财务管理知之甚少,倍感工作压力很大,但随着后来积累的财务相关知识越来越多,逐渐发现有很多财务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解决,并很快能够将想法付诸行动。这主要在于我是信息技术人员出身,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在学习财务知识和熟悉高校财务管理时,能够有意识地探寻信息技术解决财务问题的路径。
其实,在信息化部门工作的多年时间内,我一直主张“信息化要做好,必须业务部门牵头,信息化部门永远做后台”,希望信息化部门的技术人员要做好“站在后边的人”。也就是说,高校信息化建设好的前提,一个是要让业务部门牵头,另一个是要让信息化部门甘心做“后台”。这是因为信息化部门本身就是做基础、做支撑,而且“后台”是对“前台”依靠,当“前台”有需要,“后台”便会提供支撑。
高校的业务信息化建设,除了有“意识”引导和“后台”支撑以外,建议业务部门还应主动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以我负责学校财务信息化的经历为例,我首先是牵头组织财务处的业务人员,对部门财务管理进行历时一年多的改革,集中消除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为后期财务信息化建设扫清障碍,铺路搭桥;二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部门管理的效率。以华中科技大学开发“规则内嵌”的财务系统为例,财务处首先组织财务人员把制度规范转变为确定性的规则,然后不断与信息技术人员进行深层次沟通,将“规则”翻译成“程序”最终建成系统,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师生。
在新一轮“放管服”改革中,财务信用承诺应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特色,“规则内嵌”的智慧财务系统结合信用承诺制是彻底解决财务“报销繁”的必由之路。学校通过借鉴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立了财务信用体系,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财务信用承诺制实施办法》。所有能节省的审批环节采取承诺制的信用体系取而代之,不能省的通过网上审批,从根本上解决“报销繁”顽疾。在具体的财务核算中,当出现经费支出等其他人无法审核、无法证明、仅当事人知晓的事项时,便会采用信用体系中的个人承诺方式,如果承诺人在承诺事项上出现失信行为,财务部门通过稽核来核减当事人的信用分数,对其可用的服务项目及范围进行限制。
虽然我一直强调业务部门的信息素养提升和主动谋划,但也要强调信息化部门的技术支撑和宣传推广的重要作用。华中科技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基础数据库、数据共享与交换、网上办事大厅、电子签名系统、移动门户等基础平台的建设,最近几年一直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这些过硬的“后台”技术为业务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在开发财务系统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是我本人还是财务处都得到信息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信息化部门的支持是无论如何做不好业务系统的。
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化虽然起步晚,但是近年来发展的加速度还是很快。从过去“十三五”时期的“十个一”工程(即全校一张网、基础一平台、网站一个群、数据一个库、集成一总线、上网一个号、信息一个站、消息一通道、校园一张卡、办事一张表)到现在的提升计划,都凝聚着信息化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智慧,大家一点一滴“磨”、一块一块“垒”。在离开信息化部门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看到了更快的速度和更优的系统,这让我更加感谢曾经一起工作的团队,他们都非常优秀,虽然岗位变了,但在内心似乎从未走远。
问:作为深入了解过学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的关键部门领导,您认为应该如何把握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加快教育变革,通过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推动华中科技大学向全球一流大学迈进。
于俊清: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有一流的管理。
培养优秀人才、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作为支撑部门,无论是信息化部门、财务部门、还是后勤部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信息服务和财务服务、后勤保障服务一样,管理水平决定服务能力,各部门服务能力的高低决定其对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贡献的大小,信息技术可以引领高校管理的现代化。在财务部门工作,我提出要建成“规则内嵌”的智慧财务管理系统,以信息化引领财务治理的现代化。同样,在总务后勤部门,也要借助信息化来构建一个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回顾一年多的财务改革,我一直在努力理顺体制机制,让管理更有效率,让资金最大限度发挥效益,没有信息化就没有财务治理的现代化。
因此,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管理,必须重视为一流管理提供支撑服务的信息化工作。高校要像重视教学科研一样,在资金、人才、体制机制等方面给予信息化部门持续支持,让它以高水平的信息服务全方位支撑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