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更好地使用手机,已成为学校和家长必须面对的议题。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有关通知,手机的使用被正式纳入全国中小学日常管理。
两会时间,相关领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要纠治校内学生的“手机之痛”,要兼顾“管”和“用”,只有“堵疏”结合,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杨程晨 摄
如何科学地“管”?
随着手机的普及,中小学的老师与家长日常沟通开始频繁借由通讯工具完成,学生们也几乎人人拥有手机。教育部这份通知重点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必要的需要家长同意并提出书面申请。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对中新社记者表示,手机除了提供便捷服务之外,对于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对网络内容缺乏鉴别力,往往容易沉迷娱乐、影响视力健康,甚或出现陷入网络诈骗现象,严重妨碍校园正常教学秩序。
“我们一直是把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园,作为学校底线制度之一执行的。”作为浙江地区颇具知名度的中学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告诉记者,学校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监督学生执行,对违规者适当进行惩戒;同时秉持师生平等的意识,做到老师不在教室内使用手机,必须接听的电话和消息时须在教室外使用手机。
资料图:3月4日,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内,班级楼道贴有“严禁手机进入课堂”警示。中新社记者 刘文华 摄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谈到,全社会应形成共识,让手机时刻存在于未成年人的身边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他提出分学段、分学校来处理校园中的手机问题。锡山中学系寄宿制学校,手机管理相对容易。寄宿学校一旦处理不好手机问题,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耽误寄读学生的睡眠,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都不利。
张咏梅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她指出,对于住宿生而言,学校严格的熄灯和起床时间能够保证他们的充足睡眠,手机不应成为阻碍因素。“其实在手机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是一直顶着很大的压力。但就是一个意念,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就坚持做下去。”
资料图:北京丰台二中高二四班内的手机保管箱。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怎样合理地“用”?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切中要害,呼应了老师和家长的心声。与此同时,“一刀切”式办法,在现代化校园管理执行过程中同样不可行。
韩爱丽谈到,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明确手机带入校园的原则和流程,避免简单粗暴。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细化手机管理规定,将学校手机管理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围,明确专人负责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经常性监督检查。要广泛听取学校、师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及时发现并纠正落实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张咏梅表示,学校可利用“德育小课”、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专题辅导,让学生敞开心扉谈手机、擦亮眼睛看手机,进而达到科学合理用手机的目的。重点是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进而专注于学业。
“锡山中学开发和使用的移动终端提供学生学习及与老师沟通的功能。”唐江澎同时指出,教育界也应重视通讯工具作为学习终端的功能,不能忽视科技帮助学生从线上获取知识所发挥的作用。
教育部此次通知内容还包括,要求老师不得通过手机布置作业,也不得要求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唐江澎认为,在文化课业的教学任务范畴,学校不应通过手机布置作业;而在帮助孩子完成其成长的教育任务时,家庭的责任不能缺席,如监督孩子从事适度家务劳动、进行体育锻炼等。“手机在校园中的运用,使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变得更加方便,这或许是学生和家长抱怨作业变多的众多原因之一。更好地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手机,是对教师执行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唐江澎还说,在任何一次技术浪潮到来时,都有人会表达对传统教育冲击的忧虑。“整体而言,我们应是趋利避害”,不能夸大技术产生的价值,尤其在低幼年龄段,面对面教学仍起到主导作用;另外,技术也不是洪水猛兽,科技同样可保有传统教育所珍视的本真。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