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有的外语人才观
http://teacher.eol.cn 来源: 作者:光明日报 2014-05-06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期间发表了5次演讲和4篇署名文章,生动地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的故事,展示了巨大的魅力,这种魅力源于对中西两个文明的熟稔和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娴熟运用。高等外语教育承担着为国家“走出去”战略培养人才的重任,应该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办学观和外语人才观,积极思考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端外语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专业教学相统一
新时期外语人才观首先强调对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专业教学同等重要,二者应该相互统一,构建有外语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又把“德”(即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外语人才更是如此。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老校长王季愚早在新中国初期的高等外语教育办学过程中就强调世界观、人生观是“方向盘”,要像重视外语专业教学一样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外语教育中对学生需要修满的学分规定是固定的,学时总数是有限的,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外语专业课程之间的学分、课时分配?外国语院校可以尝试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外语专业课之间的壁垒,用外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比如,外语类院校的形势政策课直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外文版等。新中国初期的高等外语教育就已做出过探索,当时《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重要时事文件的俄文文本刚一公布或发表就被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学生总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这样既保证了把大部分学时(六分之五的时间)用来开展外语专业教学,同时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一举兼得,有效克服了外语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割裂的教学方式,尤其值得今天借鉴和发扬。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