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徐卫林:喜欢原始创新科研
2010-02-25 中国教育报 程墨 罗曼 金艳

徐卫林(中)在指导学生科研。(资料图片)

  2010年1月11日,一个名为“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的科技成果荣膺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是由武汉科技学院纺织学科带头人徐卫林教授带领的团队历时3年完成的。

  早在2009年年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曾主持召开全国推广会,要求棉、毛、麻、丝等各专业协会在全行业推广该项目。当年8月,湖北省就该项目召开全省推广会,省内100多家纺织企业参会,迅速在全省掀起了推广应用该项目的热潮。

  这项听上去有些拗口的科技成果蕴含着怎样的奥妙?它为何能在纺织行业掀起轩然大波,并一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技术创新引发“纺纱革命”

  “这个名字是我取的。”徐卫林告诉记者,“嵌入是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专业术语,嵌入式纺纱就好比在大的软件平台上嵌入不同的模块。这一技术使纺纱工业突破了两个极限:纺纱支数的上限和纺纱工艺对原料长度、等级、品种等要求的下限,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可纺纤维的范围。”

  在传统环锭纺纱中,纱线断面纤维极限根数一般为37根;而在嵌入式纺纱中,高品质超高支纱成为可能。这一技术改变了多年来人们为了纺出超高支纱,不断在提高纤维长度、细度、强度和改造牵引设备上动脑筋的思维定式。

  在生产中,用这项技术纺纱带来的变化十分可观:原来66支羊毛只能做60支纱线,在嵌入式复合纺中可以纺80支纱;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已经在生产中实现了棉纱500英支,毛纱500公支的超高支纺纱,并使普通生产中的落棉、落毛、兔绒以及原先不可纺的羽绒等纤维,能在环锭纺纱机上形成较高支细纱,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低支高纺的技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评价道:“这是对传统纺织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必将对我国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学科交叉拓宽研究领域

  除了在本专业领域勇攀高峰以外,徐卫林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先后学习了针织工程、纺织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专业的知识。立足纺织、超越纺织,多学科钻研和应用,让他的科学研究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中结出硕果。

  他结合纺织与生物、能源学科,以管状织物作支撑,研究出了仿真人造血管。这种人造血管因为有织物做骨架,在缝合时不会出现脱线的情况,许多医生赞叹“就跟真的血管一样”。

  他的另一个跨学科研究课题是柔性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其技术核心是将柔性纤维形态的电池采用编织的方法进行电流收集。该研究开辟了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前沿研究方向,目前已取得较大进展。

  “我非常喜欢做具有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特点的科研,也许10次失败了9次,但有一次成功的话,那么这个成功的意义就很大。”徐卫林说。

  不遗余力培养科研人才

  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徐卫林深知要想将原创性的技术做大做强,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他总是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并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资金来帮助他们开展研究、提升水平。同时,徐卫林还担任了“纺织实验仪器学”、“纺织专业外语”、“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等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讲解知识点,让专业课也变得生动起来;他教学生自我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们先自主研究,再课堂讨论,最后他再进行点评。“徐老师从不要求我们弄懂全部知识,只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进行仔细研究。”纺织材料专业研究生杨云说,“大家都很喜欢上徐老师的课,因为他的教学方法很能激发我们的思维。”

  在学生毕业前,徐卫林会给他们开8次纺织前沿技术讲座,把当前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他不要求每个学生都理解,但是他想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要走原创道路,走学科交叉道路。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