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该不该设立“院士制度”成为两会上社会科学界委员们争论的热点。
2006年年初,诸多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计划在今年成立5个学部,并推出荣誉学
部委员和学部委员,其学术地位大致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人将这种做法称为“准社科院士制”。
正方:设“学部委员”应该,但不要搞终身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张蕴岭委员认为:“社科院设立学部委员并不是‘初设’,而是‘恢复’,新中国建立初期也曾设立过学部委员。评选学部委员是要肯定其学术地位,不是要把学部委员和待遇、职务、权力挂钩,否则会把好事变成坏事。”
据悉,早有学者一直在呼吁社科院设立院士制度。从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结束,中国科学院一直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学部,并设立了“学部委员”制度。1977年,哲学社会科学部从中国科学院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93年中国科学院设立院士,原来的自然科学学部委员成了中科院院士,之后又发展了多批新院士。中国工程院成立后,也于1997年设立了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至今没有设立院士制度。
“社科院评选学部委员,目前还处在讨论、推荐阶段。”张蕴岭委员称,他的建议是:机构评选要慎重,学部委员不要搞终身名誉制,如果他违反道德规范,按制度可以让他下台。评选学部委员,要有公认度。虽然在社科院内评选,但是评选要在全国社科界进行,评选各学科最顶尖的人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何星亮委员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中科院和工程院都有院士,社科院设立学部委员也是应该的,国家应该均衡考虑。当前存在大量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现在研究员很多,但是参差不齐,有的人根本写不出像样的文章,而有的研究员几十年辛勤工作很少休息,需要更高的荣誉鼓励。社会科学院设立学部委员,目的之一就是激励他们在学术上不断创新。
在现场,社科院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社科院正在评选学部委员,因为社科领域比较复杂,评选标准一定要科学。目前副研究员以上的人员有资格入围,将这些人集中起来后再按照标准评选。
反方:设立社科院院士可能毁了中国院士制度
“现有的中国院士制度已经出现了很多弊端,如果不谨慎,贸然设立社科院院士,很可能毁了中国院士制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研究员夏家骏委员说。
他说,没有必要在学术界设立终身的等级制度。“做学问的人不应该追求是不是院士,而应该努力提高学术水平。”
夏家骏说,目前评选社科院院士,大家可能会有3个担心,一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能不能评上院士,评上院士的人不应该全部是所长、院长等领导。
二是评选院士制度将会加剧学者之间的矛盾。夏家骏解释,社会科学往往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评价标准比较客观、单一,在学术成就相当的情况下,很难说清楚谁比谁更出色,特别是在目前学术界很浮躁的情况下,“有时候博导就未必比讲师强”。
三是院士评选上以后,社会活动和应酬就多了。院士评选越多,将来搞实际工作的人就越少,造成研究工作停滞不前。
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委员说,有人说,设立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在于提高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地位,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通过很多途径,通过评选院士并不可取。”
陈漱渝说,在社会科学界评选院士标准混乱,“大家无法统一到一个标准下”。此外,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可能影响评审过程,不公正、不透明,容易造成学术腐败。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委员说,如果真的设立了社会科学院院士,其弊病将超过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制度。在目前状况下,启动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可能使院士制度的威信扫地。本报北京3月6日电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