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将于8月20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预计将有4000多位海内外数学家出席,其中国外数学家2000多人,中国数学家1000多人。国际数学家大会(简称ICM)已有百余年历史,首届ICM于1897年在瑞士苏黎士举行,1900年巴黎大会后,每四年举行一次。这是中科院院士、著名数学家杨乐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
公元3世纪,中国算术家赵爽用迄今为止最简洁的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他的几何求证图形成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8月20日至28日,世界数学界的众多重量级人物以及学术新锐4000多人将聚会北京,展示数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他们中间包括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6位菲尔茨奖获得者。菲尔茨奖被认为是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著名数学家杨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中国第一次迎来如此众多的大牌数学家。他们所作的大会报告代表了当今的数学研究水平。
中国数学会理事长马志明在今天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这样高层次、大规模的数学科学会议。
国际数学联盟程序委员会指定20名数学家作象征最高学术荣誉的大会报告,北京大学的田刚教授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数学家。另外174名优秀数学家被指定作分组报告,其中19人来自中国。
大会还将组织公众报告,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纳什,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玛丽·普维,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教授,讲解数学科学的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参加本届大会“弦理论”卫星会议的世界著名科学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也将举行一场报告会。
与大会相关的科普活动包括“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少年数学论坛、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数学夏令营、以及中国古典数学玩具展。
新闻背景:菲尔茨奖——数学家的最高荣誉
菲尔茨奖,被认为是国际数学界的诺贝尔奖。8月20日在北京开幕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将颁发最新一届菲尔茨奖。
菲尔茨奖于1932年在第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设立,1936年首次颁奖。该奖每4年颁发一次,每次获奖者不超过4人,每人可获得一枚纯金制成的奖章和奖金。奖章上刻有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头像,并用拉丁文镌刻“超越人类极限,做宇宙主人”的格言。
菲尔茨奖以加拿大数学家约翰·菲尔茨的名字命名,授予取得杰出成就的40岁以下的数学家。
约翰·菲尔茨1924年主持第七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时,提出利用大会结余的经费设立一项基金,用于鼓励青年数学家。1932年他去世前又捐赠了一部分财产,加上第七届大会的结余作为基金,设立一项“不署国名、团体名和个人名的”奖金。
1932年第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正式决定设立菲尔茨奖,获奖者经由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执委会选定的8人评委会评选,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奖。
1982年,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荣获菲尔茨奖,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位华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