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血管病人在接受治疗
首都医学科研发展基金是在1996年北京实施医药费“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改革中设立的,目的是促进北京地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然而仅仅评审两届之后,该基金就于今年进行了修订,大胆将研究目标转向应用科学,旨在通过创新,鼓励团队合作,鼓励临床与科研结合,鼓励中青年医生在科研前台发挥聪明才智,从而有效推广应用科研成果,提高对北京地区的重大健康问题和主要疾病的预防控制水平。这种毅然决然,体现了对来自患者的门诊和住院诊疗费10%的基金的尊重。
■首发基金管理改革快步进行
8月13日,第二届首发基金管委会第一次会议上,邓小虹副局长对来自卫生部、市物价局、总后卫生部、协和医院、西城区等委员代表,就第一届首发基金管委会工作和基金资助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再一次对基金修订作了说明。科教处副处长王月香也就刚刚申报审查完毕的单位和项目向与会者进行了介绍。会议还讨论了首发基金管委会章程和项目立项评审工作方案。
这是首发基金自今年3月份修订后的第一次实质性会议。
实际上,基金修订的最早的铺垫应该算是去年11月9日,北京市科委和市卫生局共同发文,明确为促进北京市医学科技跨越式发展,市科委和卫生局组织专家充分调研制定出的《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十五”规划》,作为医学科技工作的指导文件。
今年3月,市卫生局将新的首发基金管理办法印发给有关单位。
由于新的管理办法在宗旨、立项、申请、评估、资金使用等方面有较大改动,2002年4月22日和23日,科教处处长贾明艳和起草修订办法的陈博文博士共同对北京地区三级医院、区县卫生局和一、二级医院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培训。
截至目前,一共有来自卫生部、医科院系统所属医院,解放军系统所属医院,厂矿所属医院,卫生局所属医院,区县级系统所属医院84家单位申报项目721件。
■北京居民健康指标略逊沪津两地
邓小虹副局长认为,原首发基金有资助项目浪费和投入不足同时存在;没有有效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十五”规划不相适应等三方面问题。
但是显然同时几种健康指标也是令有关人员深思和参考的。
孕产妇死亡率:京津沪在1990年数据接近,接着都在下降;2001年,北京落在上海后面。婴幼儿死亡率:京津沪在1990年起点接近;2001年,上海最低。人群期望寿命:2001年,上海为79.66岁,天津76.86岁,北京75.85岁。北京落在沪津的后面。死因排序:沪津都是恶性肿瘤第一,原因是恶性肿瘤病因不清、治疗无效;而北京是心脑血管病排位第一,这种病病因清楚,与生活方式有关,说明预防工作有欠缺。
更令人深思的是,市卫生局在对以往科研成果进行回顾性评估时发现,其中的72%属于低水平重复,有的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发表一两篇论文上,没有社会和经济意义。陈博文博士对记者说,论文不仅仅是评价医生水平的标志,拿老百姓的钱就要解决老百姓的切身问题。停留在论文上的科研成果,一方面是因为推广机制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评估机制不健全,科研本身没有形成成果,而是为晋升而写论文,为写论文而科研,不注重产出的实际意义,甚至个别科研人员有悖道德而编造数据。
■北京卫生科技资源大摸底和办法修订
首发基金管理办法的修订,在很大程度上与《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十五”规划》实现了顺应,而这个规划也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着有限财力制定了优先目标。
2000年8月,首都儿科研究所某研究室主任陈博文以“北京医学卫生科技发展优先领域研究”为项目,就北京市医学需求、医学卫生领域对科技的需求开展调研。当年10月开始,在中国预防医科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有关人员的参与下,对北京地区的卫生科技资源进行大摸底。2001年年初,市科委、市卫生局专门组织各医院主管院长对规划初稿进行研讨。北京市政府卫生顾问团成员也对规划初稿进行了研讨,会上戴建平院长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院长,没见过这么好的规划。”戴院长的感慨是有原因的——北京的脑血管病是第一位死亡原因,而这是因为防治策略问题。长期以来脑血管病基本上附属在心血管疾病之中,主要财力大量流入心血管病专业上,脑血管病得到的经费相应较少,造成技术队伍相对薄弱。而在新的规划中,心脑血管病分开了。
2001年3月,融合了新老专家心血和共识的《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十五”规划》定稿,规划明确了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问题,并对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工作任务、体制创新、政策措施进行了规划。当年10月,规划发布。
2002年4月1日,修订后的首发基金管理办法公布执行。
■医生得到了一个表演大舞台
新的首发基金不但革新宗旨,而且在评审管理上做出的改革,原则体现了公正性。尤其在评估方面将引进中介组织,以避免派系之争和避免“红哨”的诱导。
北京天坛医院科教处副处长王志江对记者说,新的管理办法把科研的舞台做大了,每个医生都有了表演的机会。天坛医院的申报比往年踊跃。虽然往年申报科研项目也有积极性,但原来是限额申报,没有提供竞争舞台。今年,首发基金分为:北京医学卫生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北京医学卫生科技重点支持项目、北京医学卫生科技自主创新和普及推广项目,广大医生都很关注,我们申报了21项。
王志江处长认为,新办法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在强调政府准入和调控监督的基础上引入中介进行项目管理,政府职能是“画个圈圈”,而不是一竿子插到底的“婆婆”。中介按法规办事,而不是看政府的脸色行事。所以中介在项目实施、质量控制和公开公平公正中发挥了保障作用。第二,基金明确了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考虑到社会诸多因素,更合理和有人情味。比如在课题设计中有劳务费、交通费等,过去科研人员外出调研乘车自己掏腰包,都是很难让人理解的,而大多数科研医生都是在业余时间做的。
■北京医学科技需要跨越发展
随着首都地区人口的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重大疾病,其中脑血管病是造成北京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占全部死亡的27.53%,第二、三、四位死亡原因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此四类疾病死亡占到了全部死亡的79.03%。据预测,如不采取积极的慢性病预防干预措施,到2010年北京慢性病患病率将达到280.29‰,脑血管病死亡率达到306.2/10万,冠心病142.3/10万,恶性肿瘤143.8/10万。由此带来的疾病经济负担是相当严重的。
以潜在寿命损失年为评价指标,1999年造成北京居民寿命损失前四位原因是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十年前北京市居民糖尿病居死亡顺位的第十三位,1998年上升到第六位。
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都地区中央、部队、其他部属和北京市属在京医学院校、研究所和三级以上医院共81家。1991年至2000年间,各种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费近10亿元(不包括事业经费,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专项投入)。经过20年的科技攻关,北京市为在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条件。
8月13日,邓小虹副局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从北京居民的切身利益、更长远学科建设目标和人才储备谈了自己想法。她说,疾病谱改变,人群结构改变,医学科研的重点也要跟着调整,得有投入培育新的重点学科。我们鼓励中青年人做科研。一个好的医生,要会做临床,还能够从临床经验里总结规律性东西,把这些有规律的东西推广。做课题,需要指挥一拨人马,按着科学的技术路线完成一件事,综合能力可得到提高。只有临床、教学、科研三方面能力都过硬,才能成为有才干的医学人才。
有关专家还认为,特别鼓励中青年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以扩大科学研究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综合素质;鼓励医务人员将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科学研究实用性,将对保持首都地区医学领域的领先地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