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日前公布了有关欧洲科研和创新形势的“2007年科学、技术和创新关键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欧洲的研发密度(研发支出与GDP比)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其主要的竞争国,如日本、中国和韩国却加大了这方面的前进步伐。与此同时,欧盟与美国的研发投入差距近年来仍在持续,欧盟内部较低的企业研发水平尤为令人担忧。
报告收录了欧盟截至2005年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统计数据,此时欧盟旨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第7框架计划》及《里斯本战略》修改方案均未出台。但报告所显示的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则表明欧盟现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上述措施:
1、欧盟是当今知识型世界的一分子,中国等新兴经济国早已在全球化的知识型经济中扮演起主要竞争者的角色。激烈的知识竞争要求欧盟采纳并完善“欧洲研究领域”(ERA)项目,以吸引更多欧盟范围外的参与者;同时亦要求欧盟更好的定位以充分利用外国的知识发展成果。
2、欧盟国家的研发密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几近停滞。2005年,欧盟27国的研发支出仅占GDP的1.84%,依然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新兴经济国家亦在快速紧追。若中国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将有望在2009年赶超欧盟的研发密度。尽管根据当前的情形分析,欧盟成员国的高研发国家,如奥地利、德国、芬兰和丹麦的研发密度有可能会超过2%,甚至3%。但大部分欧盟国家在过去5年的研发投入仍不尽人意,若欧盟27国不改变目前消极的研发状况,到2010年欧盟的研发密度有可能降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不足1.8%的程度。
3、欧盟与其主要竞争国85%的研发密度差距源于企业研发投入。尽管在2002年3月召开的欧盟国家领导人峰会上,各国一致同意提高研发密度,加大私营部门的研发投入,并确定了到201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总额三分之二的目标。但事实上,私营企业的研发投入在过去10年未有实质性增加,依然保持在占GDP 1%的低水平。2004年,美国、中国、日本和韩国私营企业研发投入分别占国家研发总额的64%、67%、75%和75%,欧盟仅为55%。而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欧盟规模相对较小的高科技产业比例,是造成欧洲与美国相比,私营部门低研发支出的主要原因。就高技术制造产业在各自产业增值及GDP中的比例而言,美国和欧盟分别为28%、3.7%和19%、3.1%;但两国中等技术产业在上述两项中所占比例却分别为19%、2.6%和24%、3.8%。
4、尽管欧盟仍是世界最大的科学成果出产地,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依次为38%、33%、9%和6%,但其科学影响力却低于美国。根据引用文献影响系数(citation impact scores)[注]和高引用刊物(highly-cited publications)指数,其在所有学科的影响力均落后于美国。同时,位于世界名校文献计量指标(bibliometric indicators)前列的欧盟大学也是寥寥无几。在2003年EPO受理的专利申请中,欧盟国家占总量38%,美国为30%,但在高科技类专利申请中,欧盟国家和美国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9%和37%。美国在计算机和自动化商务设备、微生物和基因工程、激光及半导体领域的专利申请明显多于欧盟,且中国、印度和新加坡等亚洲新兴经济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专利申请亦增长迅速。此外,与美国相比,欧洲专利技术与科研机构间的联系也较为薄弱,致使欧洲在新的高技术产业实现突破存有一定困难。
5、尽管私营企业资金是研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共部门仍是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报告显示,在高研发密度国家,如芬兰、瑞典、丹麦、奥地利、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其私营部门和政府研发投入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表明公私部门的研发投入应当互为补充。在低研发密度国家,政府研发投入则成为创造和发展科技能力的关键。尽管欧盟和美国的政府研发投入都相对稳定,但欧盟仅占GDP的0.64%,低于美国的0.83%。因此,欧盟的公共研发资金必须得到补充,以确保私营部门研发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及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基础设施的保障。
欧盟科学研究委员亚内兹·波托奇尼克(Janez Poto?nik)在报告发布后表示,知识是决定竞争的关键因素。如果欧盟企业期望在今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有必要在现阶段进行知识投资,欧盟各国政府则应采取适当措施给予帮助。(任晓玲)
[注] 引用文献影响系数(citation impact scores):指大学所出版的文献在高水准的学术刊物中被引用的频率。
来源:国知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