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7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是我国著名盐湖专家,近日,在第二届“盐湖生物学及嗜盐生物与油气生成学术研讨会”上,他给我国将来的盐湖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国家加强盐环境基础理论与前期开发研究,并加快盐湖产品的系列化开发。
郑绵平指出,盐环境中的微型及大型动植物为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盐湖生态系统是冰川、高原、湿地及冲积平原等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保持岩石——土壤——植被地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对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及生态保护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多盐湖国家,大约有盐湖1000余个,总面积约4.1万平方公里,断续分布于13个省区。郑绵平介绍,我国盐湖类型齐全,碳酸盐、硫酸钠亚型、硫酸镁亚型、氯化物型和硝酸盐型都有。盐湖生态区不仅蕴涵了重要的矿产和生物资源,而且已在此发现大量微生物、藻类,高等植物、昆虫及脊椎动物等。
盐湖生物学的研究拓展了盐湖研究的领域,极大地补充了以往以盐湖矿产为主的盐湖研究。大量油气勘察表明,全世界60%以上的油气资源赋存于盐环境中。研究盐生物向烃源岩转化和保存的机制,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科学意义。但郑绵平指出,目前对盐湖生物研究投入较少,资源的开发对盐湖生态造成严重破坏。这次多学科跨部门的交叉性研讨会正是以盐湖生物为主题,旨在推动我国盐湖生物研究领域的发展。植物学、微生物学、地学、生物工程学等领域共计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
郑绵平在会议中说,嗜盐生物研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特别是在生命起源与生命过程的探讨中;而且研究盐生物向烃源岩转化和保存的机制,还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此外,盐生物活性物质和耐盐、耐旱基因也是一种潜在的巨大价值资源,是本世纪前景非常广阔的新兴产业。
为此,郑绵平对将来的盐湖研究提出3点建议:首先,应把盐环境基础理论与前期开发研究列入国家科技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并建立必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孵化器工程中心;其次,呼吁企业有识之士投入必需的R&D资金,集中多学科人才,逐步创建与发展我国盐湖全国性、地区性乃至企业性专门研究开发机构或盐体系工程中心,并选择个别已有初步基础的盐湖企业作为盐湖农业R&D试点;再次,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盐湖集约化系列开发试验,从盐湖天然生物系列(由初级生产者至二级消费者)的特点出发,将人工养殖与提取工艺相结合,进行产品系列化开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