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主场馆“鸟巢”成了媒体和观众最为关注的地方。那独特的造型,已经被广泛移植到天安门广场、农村的空地、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开幕式演出中,一部名为《鸟巢》的奥运电影也将在近日登陆央视电影频道。人们在热捧“鸟巢”的同时,或许应该思考思考如何深刻解读其象征意义?
在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建设的同时,导演宁敬武用来自贵州苗寨的灵感搭建起一个胶片上的“鸟巢”。电影讲述了生活在原始森林的苗族少年响马,千里跋涉、历经艰辛到北京目睹世界上最大的“鸟巢”的故事。我感兴趣的是,不知道“鸟巢”为何物的响马,却熟知并热爱各种鸟类;与北京奥运会遥不可及的森林之人,却懂得适可而止地利用自然资源。而我们每个从“鸟巢”走过的人、每个在“鸟巢”前后留念的人,每个在“鸟巢”中观看体育大赛的人,可曾细细琢磨过这个“鸟巢”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以为,“鸟巢”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巨大的警示牌。当今世界,是鸟类及其他生物逐渐灭绝的时代。究竟有多少鸟类因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断子绝孙,恐怕科学家也说不大清楚。如今都市的孩子们,春归大地时,很难看到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秋天的天空中,再也见不到“一会儿排成一字型、一会儿排成人字型”的大雁。就连过去司空见惯的麻雀都成了稀罕物。高高的白杨树上,看不到鸟儿衔枝做窝的影子。如果人们只能见到鸟巢造型的建筑,而在自然界中难觅原生态的鸟巢,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达尔文说,一种植物只有在多数个体能够共同生存的优异条件下,才能生存而不至于完全灭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鸟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目前世界上每分钟有1种植物灭绝,每天有1种动物灭绝。这种远远高于自然灭绝速率上千倍的局面,是有关地球生命生存状况与质量的严重警告。植物也好,鸟类和其他动物也好,都不是人类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陪衬和点缀,而是与整个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战友和伙伴。尽管生物种类的减少并不能全部归罪于人类,但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多有作为,鸟类和其他生物就有可能多一份生的希望。
所以,当我们从“鸟巢”经过的时候,当我们走进“鸟巢”的时候,当我们在“鸟巢”前摄影留念的时候,都该在心底里为已逝的鸟类默哀,该为保护现存的鸟类宣誓。我们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护卫鸟类的巢穴。因为,这也是护卫人类自己美好而和谐的自然家园。
我以为,“鸟巢”还应该成为一个绿色的科普基地。如果仅仅是把“鸟巢”当做盛大体育赛事的场所或者一个标新立异的建筑,那简直太可惜了。“鸟巢”更应该成为普及鸟类知识的最好的课堂。尽管构造这样的建筑会消耗更多的钢铁和人力,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设计师的创意。体育场馆的鸟巢造型,应该寄托人类对自然的渴望和追求,呼唤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和责任。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宁敬武导演。他用自己的电影语言阐释了“鸟巢”的本来含义。我想,只要我们认真仔细地品味,还会在这个源于自然的建筑艺术造型中品味出更多的科学道理。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以“鸟巢”为载体或契机,用多种表现形式,传播和推广绿色的理念和精神。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