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实现成功的技术赶超可能要更多地依靠私营部门,特别是大型私营企业。”世界银行于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写到。
这份题为《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以下简称世行报告)的报告是世界银行为帮助中国政府实施其“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战略而开展的一项研究成果。
世行报告指出,中国创新活动的主体已经发生了改变,工业企业取代了国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地位。
转型之痛
尽管中国的创新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例如,制造能力的扩展、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经济的知识密集度的提高,但世界银行的专家们认为,“中国仍然是技术赶超方面的后来者,与国际技术前沿仍有很大差距。”
从历史沿革看,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创新可以说是以政府主导的模式进行的。当时的国有企业没有动力也没有自主权追求价值最大化,更不要说技术创新。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进行的改革已经使中国远离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战略,但这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仍未建立起来。
在由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向企业主导的市场化模式转变过程中,世界银行的专家指出:中国企业必须应对由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而产生的两个严峻挑战。首先,中国企业必须不断从创新中获取竞争优势;其次,中国企业必须在创新的同时创造就业岗位。
世行课题组组长张春霖说:“这就像在解一个联立方程组,最佳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一整套技术,在最大限度提升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创造就业的能力,而这需要私营部门和市场的集体行动才能完成。”
世行报告指出,中国主要制造行业的全球竞争性来自于投入成本低、生产规模大、技术吸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并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为保证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将来必须更多地从创新中获取竞争力。
然而,从中国企业整体来看,似乎对于承担的重任没有准备好。2007年,中国企业提交了5470个专利权合作条约申请,然而,其中的1365个都来自于同一家企业——华为。
在中国,除了自身能力薄弱和参与有限以外,对于企业面临的挑战还包括激励和引导创新的市场制度不够健全,需求方激励措施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例如政府采购和标准制定。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