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2年的艰辛研发,备受关注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终于进入“收官阶段”。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闻玉梅在参加由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承办的“第三届中日科学论坛”时透露,由其实验室承担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将在今年底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届时,我国有望成为首个用治疗性疫苗治疗乙肝的国家。
据介绍,慢性乙型肝炎之所以难治,原因之一是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免疫耐受。由于机体对HBV无免疫应答反应,使得病原微生物持续在人体内存在。治疗性乙肝疫苗研发的设想,就是希望通过调动机体的免疫应答来对抗体内的病毒。
“传统的预防性疫苗是调动正常人的免疫,而治疗性疫苗调动的是已经感染的病人的免疫,它介于药和预防性疫苗之间。”早在1988年,闻玉梅带领的研究小组就开始研究一种由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成的免疫原性复合物,用其激活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降低病毒含量甚至清除病毒。
“动物模型试验完成后,又通过了安全性临床试验和二期临床试验。二期临床的结果表明,该疫苗具备和普通干扰素同样的治疗效果。”闻玉梅告诉记者,虽然三期临床试验到今年底才结束,但是她对结果充满信心,“我们用的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它可以使病人的身体对病毒从不认识到认识,再调动免疫应答来进行处理。”
由于个体免疫能力和健康程度存在差异,闻玉梅坦承,治疗性乙肝疫苗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治好所有病人,“能达到30%的治愈率就已经很好了”。闻玉梅打了个比喻:如果患者在治疗后乙肝病毒核酸下降,就可以得铜牌;如果E抗原转阴、E抗体出来,可以得银牌;如果表面抗原转阴、表面抗体出来,可以得金牌。“我们的目标是银牌,同时也在朝着目标努力,至于金牌还没有人拿过。”
虽然治疗性乙肝疫苗并非包治乙肝的灵丹妙药,但是相比干扰素而言,它具有副反应小、成本低、治疗周期短等优点。闻玉梅表示,如果临床结果满意,希望能尽快通过相关审批程序,走向市场为老百姓服务。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