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实验3”号我国海洋科考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起步
2010-05-27 科学时报 陈晨


陈宜瑜(右)在码头欢迎科考队员凯旋。陈晨/摄

  5月25日上午,欢迎的人群早早守候在广州珠江新洲码头,他们是在等待“实验3”号科学考察船结束南海多学科综合航次考察任务后归来。

  “实验3”号的靠港流程与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它的这次航行却有着特殊意义。否则,我们也不能在欢迎的人群中看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的身影。

  特殊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南海多学科综合航次虽然仍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的,但船时费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也就是说科学基金花钱“雇船”出海。

  具体来说,南海多学科综合航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于2009年度资助的5个共享航次中的首航。这也是基金委为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海洋科学考察船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船舶使用效率,推进考察船资源和调查数据共享迈出的坚实一步。

  “三权合一”下的海洋科考瓶颈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各沿海国家、国际社会对海洋事务高度重视,我国也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是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五大战略重点之一。

  陈宜瑜指出,海洋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现场观测数据和样品的获得与长期的积累是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而海洋考察船是开展海洋科学观测、获取海洋环境信息最重要、最直接的工作平台,在由各种观测手段构成的立体观测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海洋考察船又是学科交叉与学术交流的基础平台。围绕一个重大科学研究问题,基于共同观测平台(海洋考察船)开展多学科的观测与实验,对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想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研究水平,提高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增长,我国以科学考察船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观测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不过,在现实运行中却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出海需求的科学家面临无船出海的困境,而有船单位却在为船舶和调查设备闲置发愁。

  由于缺少有效的对考察船管理和资助的制度,我国有的科考船一年只出海30天,与国外达到300天的先进水平相距甚远。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每艘科学考察船的船舶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都属于一个部门。考察船的运行管理受部门所有制的束缚,缺乏相互协调、共享公用的机制;而且,由于船舶建造、运行费用高昂,使得海洋考察船的运行管理变得十分复杂。”陈宜瑜说。

  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海洋科学考察船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船舶的使用效率,推进考察船资源和调查数据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海洋科学研究需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科学基金助推资源共享

  “其实,类似的问题并非我国独有。上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科考就曾面临我国目前的这种困境。这直接导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主导实行的以实现船舶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为重要特征的海洋公用船制度的诞生,从而保障了海洋科学研究的需求,保障了美国在海洋科学领域一直保持最高的研究水平和最大的研究规模。”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海洋极地处处长任建国介绍说。

  为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在对美、法、日等先进国家运行机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基金委借鉴了他们的成功经验。

  2009年,基金委试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科学调查船时费”,旨在合理、有效地调配考察船资源,以保证科学基金项目海上考察任务的实施;探索海洋科学考察船开放与共享的资助模式,推动我国科学考察船与资料开放共享,推动跨部门协作和多学科交叉,促进海洋科学的发展。

  针对船只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三权合一”的运行体制下海洋考察船共享的困难,基金委通过共享航次项目资助海洋考察船的运行,并为科学家提供船时,将船舶所有者、运行资助方(基金委)、运行单位(研究所或高校)和用户(科学家)有机联系起来,使得资源合理调配,力求科学研究经费投入的收益最大化。

  海洋科学考察船共享航次船时项目按照科学基金制的运作方式,面向全国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所有的科学考察船,通过自由申请和严格的评审论证,将科学研究的海洋考察需求和考察船的有效使用在科学基金的平台上统筹起来,使科学家利用现有海洋考察船开展自由探索和创新研究。

  2009年,基金委在网上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科学考察船时申请指南(针对科学家)和共享航次申请指南(针对海洋考察船),得到科学家们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经过申请受理、评审等程序,确定共资助5个共享航次项目,资助金额1000万元。目前,除南海多学科综合航次外,其他4个项目已完成最后的实施方案论证,正按计划在海上进行考察或等待出航。

  南海多学科综合航次首航告捷

  作为首航,南海多学科综合航次航行历时32天,共设立16条断面、102个观测站位。

  据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尚晓东介绍,此次考察的科学目标是通过多学科的观测与调查,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南海区域海洋动力、环境与生态过程的区域响应,以及自然与人类活动对南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南海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次考察采用走航式调查、采样器取样等方式,围绕南海动力与热力过程、南海环境与生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内容开展了多学科的科学考察。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13个项目依托单位的5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航次海上调查工作。按照规定,参与海洋科学考察船共享航次船时项目获得的科学数据,都将进入基金委设立的数据库,在一定时间后提交给其他科学家共享。

  “海洋科考船出海费用实在太高了,像我们‘实验3’号如果全天航行,一天光油费就要13万元,即便是走走停停,一天油费也要七八万元。以前,我们出海考察大多只能到达北纬18度,时间在20天左右。这一次由于经费充足,我们去了一个多月,一直到了北纬8度。”尚晓东深有感触地说,“考察时间的延长、范围的扩展,对于我们研究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船东,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王东晓表示:“实际上,执行这次共享航次我们是要贴钱的,但我们还是十分愿意加入这项事业,因为海洋科学研究需要长期、大量的数据积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船时与数据共享方面所作的协调和布局,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这些工作。”

  “海洋科学考察船开放与共享的资助模式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数据的标准化问题。不过,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共享航次项目还将为探索科技平台建设和管理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经验。”在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后,陈宜瑜对海洋科考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满期望。

  据悉,2010年,基金委的投入力度将翻番,计划安排2000万元资助基金项目的共享航次船时费。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