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明码标价 3万元兜售"院士"头衔事件调查
2005-09-01

  河北滦平人关制钧以“支付评选费即当选院士”模式在内地“拉人头”引发了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关注

  来到北京“学院国际大厦”后,经物业管理人员指点,记者在901室找到了未悬挂任何标牌的“中国管理科学院”。本报记者李艳 实习生高松摄

  网站截屏图荩“中国管理科学院”在网站首页上对于自己的“香港出身”讳莫如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8月22日,家住湖北省宜昌市的蒋地厚在电话里讲述了自己3个月前几乎荣膺“院士”的心跳时刻。

  蒋地厚,56岁,职业为医生。今年4月6日,他收到了一份“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邮寄来的申报材料。

  材料称,该院2005年度第一批院士申报工作正在进行,鉴于蒋先生在科学管理及其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该院学术委员会特邀他申报本院院士的评选。

  蒋地厚接信后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己不过是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平时从未涉及管理领域。但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认真填写完申报表,并附带了一份1500余字的个人说明发了出去。

  5月18日,中国管理科学院再次来信,称蒋地厚已通过初审,“拟批准为本院卫生与医药管理学院部资深院士”。

  蒋地厚用一句“天上掉馅饼”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但最终,3万元左右的高额“院士评审费”让蒋起了疑心,并放弃了这个“荣誉”。

  直到现在,社区医生蒋地厚还是没彻底明白,“中国管理科学院”到底是怎样一个组织,所评出的“院士”是否作数。

  “科研机构”?

  8月29日,记者按“中国管理科学院”网站所示,来到其办公地址———位于北京知春路与学院路路口的“学院国际大厦”。

  大堂内承租客户的铭牌上,并未显示该院在此办公。经一名物业管理人员指点,记者在大楼901B室看到了一个未挂任何标牌的办公室,百余平方米的空间被玻璃挡板隔成若干隔间,散坐着十几个办公人员。

  此时,从紧挨窗户的一个大隔间里走出了“常务副院长”关制钧,他向记者介绍,这里正是“中国管理科学院”的所在地,隔间里的十多人即为全院工作人员。

  而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的网站上,该院自称机构相当庞大,包括有各地分院、国际管理学院、工商学院等十多个“研究院”。

  关制钧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管理科学院”是在香港注册的“中国管理学院有限公司”分支科研机构。该公司还有中国管理学会、中国管理学院两个分支机构。

  但当记者问到,有哪些工作和活动支撑起科研活动时,关制钧承认,这家2002年成立的“科研机构”还没有来得及“做任何科研工作”。

  老东家的举报信

  “关制钧这个人有点问题。”8月30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关制钧的“中国管理科学院”与其相差两字)副秘书长郑理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们日前已向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寄去了举报信。

  郑理解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1986年9月经陈云同志批示,由国家科委在1987年6月批准成立的民办科学研究机构。

  担任该院名誉院长的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许嘉璐,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伟长,陈云夫人于若木。

  郑理认为,关制钧所控制的“中国管理科学院”利用与他们单位名称上的相近,在社会上大搞“院士评选”等非法活动。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钱章进一步解释,关制钧曾是该院一名工作人员,曾因在2002年5月1日私自跳入该院财务室下载信息,后被该院除名。

  关制钧对此的解释是,当时电脑里面有自己的个人资料,他担心资料被抹去,于是“跳着窗户”进入财务室,打开电脑保存自己的资料,却被其他工作人员发现。他认为,“事后想起来自己很莽撞,算自己很重要的一个教训”。

  孙钱章表示,关制钧在2002年初,参与了孙钱章以个人名义在香港注册的“中国管理科学院有限公司”筹备工作。在参与过程中关制钧留存了大量资料,并最终在香港注册了一字之差的“中国管理学院有限公司”。

  孙钱章强调,他在香港注册的“中国管理科学院有限公司”下辖中国管理科学院,但考虑到尚未在大陆办理相关手续,中国管理科学有限公司从未在内地以中国管理科学院的名义进行活动。而评选“院士”的正是关制钧控制的机构。

  “我曾对此人发出警告,但此人狂言:”盗用了,你能怎么着!’“孙钱章说,2004年11月,他被人告知,”中国管理科学院“网站称自己为该院副院长后,”大为惊异“,随后发表《郑重声明》,称关制钧之前也曾盗用他的名义。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关制钧对此事予以否认。他认为,孙并不能提供曾在网站上被称为该院副院长的证据。

  孙钱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提到,关从未被评为教授职称,却冒充教授头衔,“向社会广为发函,招摇撞骗”。

  关制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他的教授职称是他自任常务副院长的“中国管理科学院”评出的,“确实做得有些不妥”。

  关制钧其人和其公司

  在进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关制钧曾填写了一份工作登记表。

  该表显示,关制钧原籍河北省滦平县,1962年出生,曾先后在滦平县红旗镇任中文教师、县党校教员,1991年至1995年,在县委组织部工作4年后,关被调任县委办副主任。

  而香港公司注册处出具的资料则显示,就在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除名的两个月前,关制钧已于2002年3月27日于香港注册生效“中国管理学院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法人团体秘书为香港的金柱国际有限公司。而“金柱公司”是一家专司为他人在港注册公司并担任秘书服务的公司。

  相关注册资料显示,“中国管理学院有限公司”为关制钧与程建馥共同出资成立,其中关出资8万港元,程出资2万港元。

  关、程二人登记住址均为“滦平县滦平镇南瓦房路66号”。

  而在关制钧的工作登记表上,程建馥的名字出现在“配偶”一栏中,其工作单位为“滦平县第一幼儿园”。

  也就是说,“中国管理学院有限公司”为关制钧与妻子全资占有的公司。

  一个事实是,与副院长关制钧的高调不同,“中国管理科学院”院长蒋正平近似于一神秘人物,从未出现在公众视野。

  关制钧称,蒋是香港人,之前曾从事过化工生意,是一名商人。目前因患结肠癌在澳大利亚养病。

  关制钧说,蒋曾是他父亲的朋友,“公司是香港注册的机构,找一个香港人做院长好一点。实际上蒋本人对公司和‘中国管理科学院’从不过问,只是挂个名。”

  3种“院士”明码标价

  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的网站上,该院被包装成一个“管理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层综合性研发、教育、培训、咨询、评价与策划机构”。共设“六十八个学部”,所“评出”的“院士”被该院称为“我国管理科学和科学管理领域的最高学术职衔”。

  记者翻阅了《辞海》,其中对于我国评出的两院院士定义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崇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为终身荣誉。

  而“中国管理科学院”则根据“被评选人”交纳“初评费”、“终审费”、“赞助费”金额的多寡,在评选上设“院士”、“资深院士”、“终身院士”三个级别。

  蒋地厚医生收到的一份《关于院士评审费用的说明》文件称,“凡通过本院正式序列院士资格审批者,本院须向通过院士资格审批者收取一定数额支付给院士评选委员会委员的初评费、终审费。相应标准为:院士档次为二万五千元,资深院士档次为三万五千元。”文件还提到,“汇款可直接汇至本院学术委员会所属‘中管研(北京)顾问服务中心’”。

  大连新技术产业园区高级顾问鹿道发去年11月也收到了类似的信件。但“价格”上已有了变化,“院士档次为二万元,资深院士档次为三万元。”而且这个价格并非严格固定,存在浮动空间,文件注明,“属于本院专家的可各相应减免五千元”。

  与蒋地厚收到的信件一样,该文件还注明,费用事宜出自“院发[2001]18号”文件规定。

  在另一份附件中,几行小字标明:“依据《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评选办法》第八条第三点规定精神,如您的企业捐助本院学术委员会经费8万-10万元,本院学术委员会可建议‘院士评选委员会’直接授予您终身院士学衔;同时建议本院所属的‘中国管理学会’聘任您为中国管理学院常务理事”。费用须汇往“北京陶钧管理研究院”。

  几份离奇的文件

  8月29日下午,关制钧否认曾向评审对象收费。他坚持认为,信中表述只意味着相关费用由对方自愿捐助。

  关制钧同时否认了“院士评选委员会”的存在,他说,院士的评定都是他“雇用的工作人员,拿着标准一项项对比申报者的条件,符合的就可以成为院士。”他直称,院士评选委员会“是一个虚设的机构”。

  在《关于院士评审费用的说明》中,“院士”档次的评委由7名顾问级终身院士组成,“资深院士”档次的评委由11名顾问级终身院士组成。

  对此,关制钧无法向记者提供相关证据证明,曾经组织相关终身院士进行评选,或者向其支付过评审费。

  记者问及该“学院”的母公司是于2002年3月27日注册生效的,该“学院”怎么可能有“[2001]18号”字样的文件?

  关制钧的解释是,“可能是我们新来的工作人员疏忽了,工作人员来了之后我们会把相关问题向他们交待,比如格式、写法,可能是有工作人员把年号弄错了。”无独有偶,另一份标明为“中国管理学院文件”的通知更为离奇,该文件所附的《中国管理学院学术职称评聘专家委员会名单》显示,关制钧为该委员会主任。通知显下发日期为1998年3月28日,而按关制钧本人履历,其时关尚在滦平县委组织部工作,并未来京。

  北京工商部门资料显示,鹿道发先生被要求的汇款户名“北京陶钧管理研究院”与蒋地厚医生被要求的汇款户名———“中管研(北京)顾问服务中心”为同一公司,后者为前者更名而来,该公司在2002年5月24日注册成立,其法人代表正是关制钧。

  尽管根据“院士条例”,“院士的评选工作每年进行一次”,但关在接受采访时称“按照条例,优秀的申报者也可以特事特办,一年评一次也不是那么严格。”

  谁当选了“院士”?

  公开报道显示,仅8月以来,已先后有不少人被该院评为“院士”。

  《海南日报》8月2日报道,“青年法学家、海南大学校长谭世贵日前被中国管理科学院授予政法管理学部终身院士资格,成为我省获得该荣誉称号的首位社科专家。”报道在描述了这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后称,“谭世贵教授凭借其突出的业绩和雄厚的实力经层层考核,荣获终身院士资格。”《河北日报》8月8日的报道称,“经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2005年院士评选工作会议研究决定,邢台学院院长边守正被授予‘中国管理科学院教育与体育管理学部院士’学衔。”8月26日,记者致电该学院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张九波称,院长正在出差,目前无法取得联系。

  张九波说,“院士”办理工作由他经手,他“比院长本人还清楚”。记者询问,评审过程中对方是否提出数万元不等的评审费用?张回答说,他记得当时汇出过一万多元。

  但次日,张九波主动致电记者,对之前所说的一万多元为评选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澄清。“我记错了,一万多元是学院进行其他活动的花费。”张九波强调说,参加这次院士评选并没有花任何钱。

  “中国管理科学院”网站还显示,该院“评选”的“资深院士”和“终身院士”中,还不乏诸多大名鼎鼎的企业家。

  除了有浙江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陕西省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步长以外,农博网8月26日报道:新希望集团刘永好也被授予该院“终身院士”学衔。

  报道称,同时授予终身院士学衔的还有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总体设计主持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潘镜芙等5名教授。

  真院士和学者们的“疏忽”

  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网站的名单中,至少有60余名两院院士(其中包括16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4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知名学者位列“中国管理科学院”高级顾问或“终身院士”。

  中国科学院田昭武院士在去年收到了“中国管理科学院”的信。“收到这封信时,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机构。”其助手吴清玉说。

  吴清玉介绍,按照田院士的做事原则,从不加入商业性机构。他曾打电话向中科院院士工作局了解情况,得知那是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机构。加之看到不少院士也在其中,便失去了戒心。“现在看来,我们被欺骗了。”吴清玉说,田院士准备退出这个地方。

  “我们成了他手中的枪。”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教授说。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网站上,方延明位列“文化与文物管理学部”资深院士名单。

  方延明回忆,2004年,他接到一封来自“中国管理科学院”的申报院士的发布函,这封信件让他感到“非常意外”。信中称,他已经被评为该院资深院士,并附有一张表格。

  来信表明,只要填写表格,寄回“中国管理科学院”就可以。

  一段时间后,方延明真的收到了该院寄来的院士证书。同样,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及经济学家张曙光也收到过类似的信件。

  李君如副校长的胡秘书说,当时并不清楚该机构的背景,但信件显示,许多知名学者、院士也在其中,便觉得并无大碍,于是回函接受邀请。

  其后,该院曾邀请李君如教授前往讲课。胡说,当时他曾询问对方一些问题,对方含糊其词,便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胡秘书说,最近才了解到该机构收费的行为,李君如教授将在近日选择退出。

  孙钱章说,关制钧在邀请一大批知名学者及两院院士为该院终身院士后,打着他们旗号,从社会上招收“院士”并据此收费。

  郑理则向记者表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最近收到许多人的查询,询问该院是否在聘请院士,需要他们不断做出澄清。

  关制钧的“担心”

  在“中国管理科学院”网站上的网页显示,先后已有6位“院士”被取消了“资格”。

  网页称,“根据《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评聘条例》以及相关规定,经本院高级管理专家委员会院士考核部考评,并报本院学术委员会核准”,这6人因个人原因其院士资格自2004年×月×日起自行终止。

  该院资源管理学部院士刘庆余是2004年6月16日起被取消院士资格的,刘庆余的正式身份是原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庆余说,他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也从没加入过“中国管理科学院”。

  对此,关制钧的解释是,因为联系不上这些人,所以就终止了这些人的院士资格,“担心他们打着管理科学院的牌子做违法事情”。

  两院出手警示“院士”评选

  7月22日,一份《关于严防社会各类干扰活动的通知》悄然挂在了中国工程院的网站上。

  《通知》称,“不少院士收到以‘中国管理科学院’的名义聘请院士为其‘终身院士’的信……为此,特提请各位院士要严防社会上各类干扰活动,注意防备,以免上当。”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已联合发布过类似《通知》。

  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局长助理刘勇卫说,据他们了解,“中国管理科学院”是在香港登记注册的一个公司,目前有关部门并未对此定性,所以不好做过多评价。

  其个人看法是,两院院士都是聪明人,该参加怎样的组织,个人需要仔细掂量,院方不过多干涉。

  8月26日,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向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办公厅及北京市公安局发出举报信,对关制钧的行为进行举报。

  孙钱章说,他们正等待着事情最后的结局。

  ■对话

  “‘院士’在这里进出自愿”

  “中国管理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关制钧称,“院士”称号仅是个荣誉


  8月29日下午4时许,在知春路学院国际大厦901室,记者见到了“中国管理科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关制钧。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显示,众多学者、专家及企业家成为该院的“院士”、“资深院士”乃至“终身院士”。

  该院如何评选“院士”?评选过程中的费用问题究竟如何?评出的“院士”到底是怎样一种头衔?在一间装修讲究的办公室,关制钧与记者进行了对话。

  新京报:你们经常给人寄评选院士的通知吗?

  关制钧:我们选择的是搞管理实践的人,比如每年获得五一奖章、省级以上的劳动模范等等,也不是随便选的。

  “没有人给我们交钱”

  新京报:湖北有个姓蒋的医生也收到了你们的信,里面提到院士的评审费是三万元左右。

  关制钧:这个是靠他自己的意愿,他愿意赞助多少就是多少。

  新京报:但是信上说的是评审费,并非捐助,信件表示你们收到费用后就会寄出院士证书。

  关制钧:那可不一定,我们还会复查。

  新京报:有人给你们交过评审费吗?

  关制钧:因为我们是香港的机构,别人一听就喜欢和两院院士比,所以没有人交过费用。

  新京报:“中国管理学院有限公司”是在香港注册的,内地的公司如何作为香港公司的附属机构?

  关制钧:这个……这个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规定吧,虽然注册地不同,但对我个人来说,都是我的嘛。

  新京报:北京商务局的备案表明,中国管理学院有限公司不能进行经营活动,收取费用。如果中管研只是一个附属机构,是不可以收钱的。

  关制钧:对对对,所以……我们尝试了一些,效果非常不好。

  “从未做过任何业务”

  新京报:既然没有人往户头打过钱,管理有限公司又不能开展收取费用的经营活动,你们如何维持?

  关制钧:我这个(中管研顾问服务中心)虽然说是附属机构,但是它开展业务是独立的。

  新京报:开展哪些方面的业务呢?

  关制钧:都是一些培训啊,咨询啊,办班呗。

  新京报:最近都办过哪些活动?

  关制钧:最近没有,打算下半年办三期网络工程师的培训。

  新京报:那今年呢,上半年都做过哪些工作?

  关制钧:今年没有,就是现在正准备这个培训的事情。

  新京报:那从2002年到现在,你们都举办过哪些活动?

  关制钧:这个……做的也不多。

  新京报:做的不多就是说做过了,能举个例子吗?

  关制钧:这个……就是……(半分钟后),我们想过做一个银行方面的培训,不过最后也没有做成。

  新京报:你是说,从2002年公司成立到今天,你的这个公司也没有开展过任何业务。那你怎么维持?

  关制钧:开销都是我个人往里面贴。

  自评教授“可能不妥”

  新京报:我在网页上看到,你的头衔是教授,这个教授是谁评定的?

  关制钧:本院的,中国管理科学院。

  新京报:但它只是一个香港公司下的分支机构,怎么可以为其工作人员挂上教授头衔?

  关制钧:它这个和公司就没什么关系了。你比如说吉利大学,它就是吉利公司办的,它里面也有教授。

  新京报:那个不同,它是民办大学,大学有它专门的一套体制,进行职称评定。但你这里只是公司下面的一个机构而已。

  关制钧:我们这里……教授和研究员,在我们这里都是同等层次的。

  新京报:这是否是学术上的一种评定?

  关制钧: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

  新京报: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认为教授和研究员是同层次的?

  关制钧:我觉得……它们都是高级职称。

  新京报:那社会承认吗?

  关制钧:社会承认不承认我们不敢说,因为职称和学历学位无关,根据你单位的需要,可以酌情考虑。

  新京报:但是按照相关规定,教授职称的评定并不能随便进行。如果这样的话,谁都可以自称为教授,岂不乱套了?

  关制钧:那可能是……这样做可能是我们做的不妥,那我以后取消这个好了。

  新京报:那你所说的“院士”、“资深院士”、“终身院士”也是在同样环境下产生的称呼?

  关制钧:对,由中国管理科学院评定的。我们这样想的,院里面有一些高级的管理专家,这些管理专家是什么样的称谓好呢?或者是教授,或者是研究员;或者是客座教授,或者是客座研究员;当然啦,或者是院士。因为通行的惯例,作为科学院,专家主体就应该是院士。

  “‘院士’只是一种荣誉”

  新京报:你们评选院士是怎样一套程序?

  关制钧:如果你有意向,就填一个表过来,由我们进行评定,看符合什么方面的要求。

  新京报:如果一下子交上多少钱的话,可不可以成为终身院士?

  关制钧:如果是正常的途径,合法的目的,以个人名义赞助的话,我们可以授予(这个称号)。

  新京报:这样的话,只要有钱就可以成为你们这个院的院士了?

  关制钧:也不是的,我们有评选标准,首先要能满足一些基本条件。

  新京报:那你们的“院士”是怎样一个概念?

  关制钧:就是管理科学领域、管理实践领域中成绩比较突出的人才,它其实是一种荣誉。

  “搞得我们骗人似的”

  新京报:你们都有哪些活动来支持“科研”工作?

  关制钧:我们现在也没有急着做这方面的工作。这些院士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管理科学院”的名义做些事情,只要这些事情对我们国家管理科学研究有利,对经济发展有利就可以。

  现在做事也很难,搞得我们像骗人似的。如果到我们网站上看看,就可以看到这些院士都是很不含糊的。

  新京报:网站上显示,你们有60来名两院院士,还有一些著名学者以及党校教授等在这里做顾问或者终身院士?

  关制钧:是的。

  新京报:他们有顾问费之类的吗?

  关制钧:没有。

  新京报:他们是如何成为你们的顾问的?

  关制钧:主要是看他本人的经历、简历,够我们的条件的话,我们发函过去,上面表明了我们是香港的机构。之后他自己填表申报,签好字回函给我们。

  新京报:我了解到,目前有一些院士、学者觉得上当受骗,想要退出你们这里。

  关制钧:这个自愿,进来是自愿的,退出也是自愿的。包括两院院士,他要退就退呗。你要说我们骗你,我们开始的时候就给你打招呼了,说清楚了我们是香港的机构。像他们这样的人物,谁能骗得了他们?

  “百度”一下“中国管理科学院”,相关网页约15200篇。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报道显示,众多学者、专家及企业家成为该院的“院士”、“资深院士”乃至“终身院士”。但该院只是一个在香港注册的公司的下属机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