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全面了解中国科技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先生。
中国研发人员总数字居世界第二位 ,但尖子人才匮乏
徐冠华部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应用科学的专家,二○○一年起担任科技部部长。在评述中国科技水平在当前世界上的地位时,他说,经过几代科技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显示了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稳步提升;通信、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某些方面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SARS疫苗、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研制以及艾滋病、血吸虫病、肝炎等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曙光4000A超级计算器等研究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性能复合材料领域的两项研究成果获得二○○四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这一重要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局面。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科学论文产出国,研究开发人员总数字居世界第二位。
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徐部长指出,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未成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技术大国。他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理性分析说,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依赖度偏高;发明专利数量少,企业经营活动有限;科学研究质量不高,缺乏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尖子人才匮乏,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做出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贡献;科技投入不足,较低的投入强度难以支持高水平的研发活动。
所以,他强调,要认真面对科技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像最近胡锦涛主席在一系列重要指示中要求的,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新路子。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
加强原始性、集成型与引进基础上的创新
当记者问到影响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和困难在哪里?科技部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有何新举措?徐部长表示,科技创新是中国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保障,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国家经济、国防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技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他坦言,从目前来看,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还很多,还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一些战略产业的关键技术依然有较强的技术依赖,还缺乏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引进技术的内部消化和再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建立,产学研的链条还比较松散,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还比较困难;科技资源存在一定的条块分割,流动性差,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科技人才缺乏有序流动,科技普及和顶尖的科技领军人物的培养机制还有改进的余地;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距离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消费等政策体系还需要继续调整和完善。
在谈到未来科技计划时,他强调,今后15年,我国科技工作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庞大科技支撑。今后科技部具体将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积极调整科技发展思路。在发展路径上,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在创新方式上,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的技术集成和突破;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发展部署上,要强调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人才培养为重,扩大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在国际合作上,要全面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有效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
第二,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建立一个既能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为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动,又能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三,要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实现管理方式和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努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科技部将今年确定为“科技管理改革年”,力争在科技计划、科技经费、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等改革上取得突破。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对功能结构、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构建定位明确、结构合理、操作可行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科技经费管理改革要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资源配置、强化监督管理;科技评价管理体系改革要以落实已经颁布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鉴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为重点,推动科技评价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要以激励自主创新为导向,完善奖励制度及其评审体系。
第四,拓展对外科技交流,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围绕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中心,探讨国际合作新模式、拓展国际合作新思路,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科技发展服务。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和组织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鼓励外资与国内有关机构合作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推进海外科技园、中外联合研究实验室、科研中心、科技工业园区和企业孵化器等建设,鼓励和引导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香港应成为中国科技产业走向世界的桥梁
近年来,内地与港澳台科技交流日益频繁,徐部长认为科技交流是两岸三地进行合作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和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以及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今后科技在巩固和加强两岸三地合作与交流、促进祖国早日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将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发挥积极的作用。
他分析说,港澳地区和内地的科技交流一直以来都保持了良好的态势,无论在基础研究领域、应用研究领域还是在产业科技方面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二○○四年,科技部与香港特区政府工商及科技局签署了“成立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的协议,这是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第一个科技合作协议,也是继《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之后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签署的又一个重要协议。按照协议,内地与香港今后将加强在电子标签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并将在科技战略研究、科技资源调研等方面开展合作。此外,内地和香港在推动中国的科技产业国际化方面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内地科研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具有进行技术开发的种种优势。香港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法律体系健全,应该成为中国科技产业走向世界的桥梁。为此,我们将与香港有关单位合作,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科技展览会,共同推动科技项目产业化、国际化工作。
他指出,海峡两岸科技资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合作交流的空间十分广阔。随着海峡两岸各项领域的交流交往,两岸科技交流亦在不断发展,不仅在人数上有所增加,交流的内容亦十分广泛,包括参观访问、合作研究、技术培训、业务洽谈、讲学、学术会议等形式。徐冠华进一步展望说,今后,两岸的科技交流要不断拓宽合作和交流的渠道,不但要促进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合作,也要促进两岸科学家多种形式的交往,让更多的岛内科技工作者了解祖国大陆科技、经济发展情况。了解祖国“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通过科技合作与交流,使两岸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促进祖国统一做出更大贡献,为改善两岸人民的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科技工作发展要改变“重物轻人”观念
当记者要求徐冠华对科研人员提点寄语和希望时,他深情地表示,几十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几代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执着探索是分不开的。没有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我国科技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国家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十分重视,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都把培养人才作为重要任务,随后,他如数家珍地对记者阐述说,仅973计划近两年就培养博士、硕士各3,000名,有900多名博士后出站。承担863计划的科研人员中,年轻人占到一半以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占69.8%。从今年获得国家科技奖的成员结构看,40岁以下的占39%,40岁到50岁的占32%。留学人员回国数量持续增加,年递增率达13%以上,一些留学人员开始以研究团队形式回国服务。
科技发展要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
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依然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国的根本保障。当今的科研人员,需要从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以振兴科技为己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踏实作风,深入思考,认真做事;培养“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创造更多的重大科技成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