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孙玉遐 白林 李斌)
一个月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已经连续三年空缺的5大国家科技奖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又一次没有得主。两项国家大奖连续四年空缺,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两会”审议、讨论朱镕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下一个500万奖给谁
话题背景:“原始性”创新是当今国家间科技、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它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飞跃,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各国争夺的科技制高点。500万元奖励的最高科技奖已有4人折桂,而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一等奖连续4年出现空缺,人们不禁疑问:最高科技奖今后会不会也出现空缺,下一个500万奖给谁?
侯自新代表(南开大学校长、数学家):我是两项最高奖的初评委员,4个500万的最高科技奖获奖者的成果都是几十年长期积累的结果,都是原创性的。客观地说,这些年我们取得的能够领导世界科技的重大成果不多。人们对下一个500万大奖是否空缺的担忧不是危言耸听。
两个大奖的空缺一方面反映了评奖的严肃性;另外更说明我国在高水平、高层次特别是原创性研究方面的不足。
陈均远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古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古生物学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后,科技投入增加了,反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4年“缺位”,这是很奇怪的事情。这不等于我们没有做出国际一流水平的工作。评奖过程可能也有问题。比如说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一席之地,国际上的一本权威生物学教科书,就列入了澄江、翁安、辽西等地的古生物研究。
杨慧珠代表(清华大学地震波勘探开发研究所所长、归国博士):空缺说明我们缺少“原始性”创新思维。要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给一些有独特思维的所谓“傻子” 和“疯子”以生存的空间。科学发现和发明常常是长期积累、关注后的迸发,要允许失败,给科研人员一块“自然保护区”。有些发明是计划不出来的。
张涛委员(河南省副省长):这也反映出体制问题,我国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被人为地分割为两个主体,两条战线,彼此独立运行,各成体系,导致科技和经济的严重分离。必须在体制、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快科技和经济的融合。总理报告中讲到,要破除条块分割,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形成部门、地方、高校和企业相结合的科研管理体制,这是非常必要及时的。
何香涛代表(北京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 、天文学教授):目前科学界学术民主、透明还不够,从科研立项、成果评审鉴定、职称的评定、学术带头人的选拔都带着计划体制的痕迹,一些莫名其妙的因素在起作用。尽管国家近几年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但钱没有都花到该花的地方。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