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80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接受采访时刚刚从天津赶回北京,他没有为记者在其紧张的日程中执意加入这段“插曲”感到不快,而是在采访前后,反复向记者致歉:“最近日程太紧,真是抱歉,让你在周末加班了。”
国家需要是他科研的主题
张存浩1928年生于天津,1947年获得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48年赴美国,先入爱荷华大学、后转入密歇根大学留学。按照他本人和家人共同的计划,他本应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然而,就在1950年,他刚刚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的时候,朝鲜战争打响了。面对紧张的中美关系,张存浩不得不重新权衡自己的留学计划。
除了异乡越来越浓厚的敌意让人不快,他最担心的是,如果局面持续恶化,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为了早日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继续深造的机会,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
1950年,张存浩回国后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参观了大连化物所。大连有许多当时在国际上都属于精良的先进设备,并且正在开展先进的研究项目,于是他决定在这里工作。
1951年春他谢绝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4所京区高校和研究所的邀请,辞别了家人,来到大连,正式开始了他报效祖国的科研人生。
回顾60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将它分为5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前,每10年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他的研究方向不尽相同,而其中有个共同目标:为了满足国家需求。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只在玉门有很小的油田,石油资源十分紧张,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燃油形势十分紧张,刚刚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的张存浩,毅然接受了大化所时任所长张大煜交下的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的研究中。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激化,迫使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于是张存浩又迅速转向火箭推进剂的研究。张存浩回忆,当时这方面资料少,国内以往的积累不足,“我们几乎是从头做起,非常艰难”。然而这项工作受到了周恩来、陈毅的高度期许:“这是对我们外交工作的支撑。”
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中,张存浩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强激光领域的研究。回首当年,张存浩说:“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这是一个全新的前沿高技术,又是一个交叉科学,在当时那种一无资料,二无设备的情况下,起步的确非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国家任务,张存浩再次“改行”。
有人问过张存浩:“你回国后,做了这么多任务性科研,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科学兴趣,后悔吗?”张存浩说:“不后悔,我回国,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回首60多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说,青年时代也有过自己的科研理想,然而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的科研人生理想,就是国家”。
非主语式的人生叙事
作为中国分子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激光与激发态化学重要奠基人,张存浩认为科学是一个充满惊奇与惊喜的世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有激情的人。然而当应记者请求,讲述一个让他激动的故事时,这居然是一个“别人”的故事。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