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人才与环境
从1982年至1989年,共有422位年轻的生物专业学生被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英文简称CUSBEA)录取,赴美攻读博士学位。这些当年的留学生如今大多数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据不完全统计(IUBMB Life 61〈6〉:555-565, June 2009),CUSBEA学生中至少有79位在国内外著名大学里担任正教授,其中包括王晓东(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王小凡(Duke)、袁钧瑛(Harvard)、施扬(Harvard)、林海帆(Yale)、管坤良(UCSD)、骆利群(Stanford)、韩珉(Colorado)、熊跃(UNC)等一大批生命科学的杰出人才,还有相当一批CUSBEA留学生成为生物医药企业、法律界、医学领域的高端人才。他们的成功得益于美国一流大学和社会优秀的人才培养环境。如果没有CUSBEA项目把他们送到美国留学、工作,而是立足于国内培养,很难想象今天会是什么情形。
毫无疑问,这些CUSBEA留学生出国前已具备优秀的内因,是优秀的种子,之后经过优秀环境的孕育培养,现在则成为枝繁叶茂的栋梁之才。种子的发育、作物的生长都依赖于土壤,贫瘠的土壤不可能培育出壮实的作物,但作物的存在和生长也可以改良土壤,并为将来的种子发育、后代作物生长提供条件。移植来的作物能否在相对贫瘠的土壤里继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取决于土壤是否具备最基本的营养成分,同时也取决于该作物能否适应迁移后的土壤。
土壤与作物好比是环境与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环境,包括鼓励创新的科技体制、着重能力培养的教育体制以及正气理性的浓厚学术氛围。然而,人才同时也可以改善和改良环境。国内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他们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迅速发展的引擎。
时至今日,中国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成为科技强国,在原有人才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将可以加快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创新、培养一流的学术氛围。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究竟哪个更重要?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单选题,答案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与其人才培养的环境密切相关。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国家而言,其未来发展所需的人才基本可以依靠自身培养;同时,美国具有优秀的人才培养环境和相对完善的教育科技体制,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保障。但是,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中国目前还不是科技强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也相对贫瘠,科技体制充斥潜规则、没有起到足够的鼓励创新的作用,教育体制也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这样的环境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也限制了引进的年轻人才的发展。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中国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要改善其土壤的一个捷径是大力度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大力推动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深层改革,从而逐步改进改善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环境。
必须意识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目的不只是在某些领域加强中国的研究实力,更重要的是为了让这些高层次人才立足于国内环境,培养杰出青年人才并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环境的改善中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