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日前举行的中科院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四个“不相适应”。
路甬祥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但是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中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能源、资源和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仍然过大,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事故频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间发展差距继续扩大,这种以付出巨大资源、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实现我国经济、产业和科技由大转强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协调、绿色智能、普惠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路甬祥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决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发展规划,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将科技创新作为支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支撑。中央和地方、企业和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彻底改变了科技投入不足、人才流失、设施落后的局面,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中国科技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四个‘不相适应’。”路甬祥说,这四个“不相适应”表现为:创新人才队伍和整体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创新体制和管理与科技创新及其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的客观规律不相适应;创新资源、要素的结构和布局与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不相适应;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国家、社会、人民的期待不相适应。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