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我国将迎来第七个“文化遗产日”。
在许多人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产物,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但在当代高科技面前,其中科技价值却微不足道,没有多少借鉴意义。
所以,即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端论坛上,也很少听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价值的论述,在全国各地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辅导手册上,也很难看到有关遗产科技价值的阐述。是祖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的没有科学价值?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含技术含量不值一提?
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如我国西部地区的旱井挖掘技术、南方建筑中利用地井开发的去暑制冷技术,北方寒冷地带建筑中的保温恒温技术等,在今天也仍具有着当代人所无可企及的高科技价值。
当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中,有些则呈现出隐性特征。如历史上我们所使用的帆船、水车、水椎,无论是行驶速度、传输能力,还是在加工技术上都远不及现代设备,但它们在环保以及巧借自然力等方面呈现出的环保精神、低碳生活态度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方面,对当代文明的发展仍有重要启迪。
有些朋友以为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价值的发掘已经很深,开发得也相当不错。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以中医药为例,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已经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民族药志》等数十部民族医药专著,在传统医药学基础上,也开发出了大量民族医药,但作为中医药起源地并以中医药大国自居的中国,我们的中成药出口量仅占国际市场的9%,而90%以上的国际中草药市场,已经被我们的学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所占有。也就是说,无论是市场占有份额,还是年均创汇,我们都远远地落在了学生的后面。
究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我们自己就瞧不起自己的传统,在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读本中至今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就是最好的明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