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我受邀去国防科技大学演讲,参观了他们自主研制的大型计算机“天河一号”。去年这部计算机通过了国际评估,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快速的计算机。
参观后我感到很兴奋,这是中国独立自主完成高科技产品的重要标志。在和国防科大校长聊天时,我向他请教如何将这批一流的教授和工程师聚在一起,苦干十年完成了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
他说他们学校的士气和学风都很好,年轻人待遇不错,以能够做出一流的工作为荣。
拥有安定的环境、对自己的信心和为国家、为学校争取荣誉的决心,这些的确是进行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在此之前几个月,我受邀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当第一次看着祖国的火箭冲天而起的时候,我内心感动不已。整个宇宙飞船的建造、组装和发射等工程牵涉到8个部门的合作,每个部门有一万多人,是一个超大型的系统工程,不容许有任何错误。我对中国工程师的组织能力至为钦佩。中国人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成绩,我希望同学们也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这样重要的工作。
从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研究中心里,我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认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他们都向我询问了很多基本的数学问题。从前韩国的科技大不如台湾,可现在超过台湾很多,听说韩国政府要成立50个以基础科学为主的研究中心,每个中心每年投入经费1500万美元。事实上,在欧美俄日等国都有同样的理念,认为基础科学非常重要。然而在对基础科学进行投资方面中国做得还很不够,所以我很希望政府能充分意识到基础科学对于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我认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在这几年内将有巨大的转变,这是年轻人做一番事业的大好时机,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宝贵时刻。我说的崛起不是经济或军事的崛起,而是科技的崛起。现在中国科技的创新不如欧美,但在经济比较充裕和国家比较稳定的客观环境中,10年内将会见到重要的成功,当然这些进展需要靠年轻一代同心协力来完成。
同学们也许会惊讶地说:“我们还是本科生,很多学问都没有学过,你凭什么说10年内我们会对科技有重要的贡献?”你们应当看得起自己。只要把基础科学学好,熟练掌握规律技巧后,你们很快就可以海阔天空地去闯、去创新了。回顾历史,大部分科学上的突破,都是在科学家30岁以前完成的。牛顿、爱因斯坦、沃森和克里克、费米、杨振宁等人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在年轻时做出来的。这些划时代的工作虽然成于少时,但绝不是凭空创造。事实上,它们都“有迹可循”,是科学家经过艰苦学习和多次失败才最终成功完成的。
科学的突破往往源于众人思想的融汇。即使不太重要的发现,只要有新的意思,也是有价值的,所谓集腋成裘。有些人一定要做最伟大的工作,但所有伟大工作都是累积的结果。即便是有独特创新贡献的大师,他们的工作也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的。
(作者系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清华学堂”数学班首席教授,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本文系徐雯、王飞根据5月13日丘成桐先生在学生科协“星火论坛”上所作的特邀报告录音整理)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