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讯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其著作《双城记》的开篇中这样写道。当今的世界,纷乱熙攘,自然的威胁不断,人为的灾难频仍。面对诸多的挑战,如何走出困境,赖以什么来支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这一问题面前,几乎所有的决策者与科学家都选择了同样的答案——创新。
创新一词,英文为Innovation。该词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层为更新,第二层为创造新的东西,第三层则为改变。虽然在科技、经济、社会等不同领域,对创新的具体解读有所差异,衍生出科技创新、企业创新等多种概念,但总体来讲,其基本含义差异不大。
人们之所以将答案瞄向创新,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把握。历史的发展表明,人类的进化与社会的进步,都有赖于个人和社会化的创新行为。而当前的社会发展则遇到了各种阻力,唯有改变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总体进步。
人们常把英国看作是一个保守的国家,殊不知,在当今的英国社会,创新被认为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尤其是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年代,创新更是被英国政府当成了一棵救命稻草。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伦上台不久,即宣布要投资2亿英镑,筹建英国的技术创新中心网络,以此来推动英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随后英国政府发布的《技术蓝图》报告中,明确提出英国要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创新科技投资之地;2010年底,英国出台《技术创新中心报告》,提出要建立技术与创新中心的建议;而在2011年3月,政府宣布投入5100万英镑,在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下建立9个创新制造研究中心;2011年10月,英国首个技术创新中心(TIC)成立。
对于英国科技界来说,英国能在世界科技版图中始终占据重要一席,是与英国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分不开的。他们既能沉缅于科学研究之中,又能跳出思维的桎梏而推陈出新,这才是英国科学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如果说英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倚仗着其深厚的底蕴,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力的话,相对于较之落后的发展中的中国,要在经济和科技上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创新则是一个必然的不二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科技界,以至于企业界,都将创新视为推动发展和进步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讲,创新更为紧迫。历史经验证明,科技的进步是一国崛起的最重要保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根本道路。英国、德国、美国以至日本,它们的发展进程都说明了这一点。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过去的“两弹一星”,还是如今的神舟飞天、蛟龙入海,都宣示着中国科技创新所具有的磅礴爆发力。中国有能力、有实力实现自主的科技创新,中国有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创新可以是个人行为,但更应是社会行为。没有个体的发现、创新,则难以在科技等领域形成突破,而如不把这些创新成果社会化,则创新的社会推动力也无法实现。因此,鼓励小个体带动大社会,创新才会真正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今人们赞赏创新,追求创新,言必称创新,创新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追求“新”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旧”。科技的发展,其起承转合与文化的传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没有老旧的电动计算器,何来今天的超级计算机?没有当年摩托罗拉那可以当砖头的“大哥大”,今天的iphone 4S也许就不会出现在市场上呼风唤雨。
创新的过程艰辛不易,新点子不是凭空臆想,它的产生需要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酵;新体制也不是空中楼阁,需要不断夯实基础,一层层建设。因此,只有在创新的大潮中把握好心态,对过去的合理存在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出新出巧,创新的行动才会真正有所得。
“创新是解决目前全球卫生所面临挑战的唯一答案”,这是即将于下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全球卫生政策论坛”的口号,套用过来,将这一口号改为“创新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唯一答案”,并不为过。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