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物理学被认为是大学中最好的专业,物理系的学子也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优秀人才。
然而,在今天的很多人眼里,物理学已经过时了,这门古老的学科对年轻学子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物理系的学生也多有抱怨,这么没有就业市场的专业,以后怎么办?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甘子钊看来,大学的物理教育丢掉了一面“理想的大旗”,他对物理系学子的现状感到担忧。
《中国科学报》:以您从教近50年的经历来看,今天的物理系学子有哪些变化?
甘子钊:尽管物理已不是最“红火”的专业,但一直以来,北大物理系始终能招收到全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近几年我感觉到,有很多物理系同学在进校一年之后,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变得很迷惘。
这种迷惘,会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努力程度不够、对科学缺乏热爱等。
《中国科学报》:这是否与他们对物理学缺乏真正的兴趣有关?
甘子钊:应当看到,今天的科学已是有很多人共同参与的事业,不能完全用好奇心来说话。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喜欢强调大科学家的故事和成就,以期让同学们对科学产生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事实上,在现实中有多少从事物理工作的人,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很少去讲物理学等基础科学对于国家的意义,对于人类现实生活的意义。这样一来,同学们往往就会很困惑,既然成不了大科学家,又不知道研究物理的意义何在,那么学习物理究竟有什么作用?
我觉得,必须要让同学们理解,在国家的现阶段,学物理究竟能否起到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将体现在哪里。
《中国科学报》: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个人兴趣,而是要让学生理解,物理学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
甘子钊:是的。但也应该看到,在不同的阶段,物理对我们国家发展的贡献有所区别。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的头30年,物理学对中国意义重大。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各项技术,但又没有机会引进。物理学作为当代技术的基础,其发展刻不容缓。我们靠书本教材的引进,建立起一个个学科和技术部门。
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物理学发展面临的环境有其特殊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下,中国依靠市场和劳动力来换取现代技术,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与物理相关的前沿技术领域进步很快,但应当承认,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并不大。
也就是在这30年,物理作为基础学科,我们开始强调好奇心驱动,日益关心学科发展、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国际活动等。人们忘记了,整个物理学应当是工业的基础。
当然,科学的本质应当是求知的欲望。同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认知,人类看到这种欲望会为自己带来极大的利益。而在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都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业。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