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吴常信院士:畜禽遗传资源多样性不容乐观
2012-09-18 中国科学报

  “我们国家有个奇怪的现象,搞DNA的有钱,搞大熊猫的有钱,搞牛羊猪的却没有钱;从国外引种的时候有钱,要自己育种却又没钱。”

  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畜牧学家吴常信发出这样的感慨。尽管他并未直言,但科研资源的分配情况,却多少反映了家养动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尴尬。

  多样性现状不容乐观

  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3月颁布的《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提到,生物物种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资源。

  “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畜禽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部分。”吴常信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2年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与1999年相比,2012年世界范围内哺乳类动物品种数量翻了一番,禽类品种数量更是增加到原来的3倍多,但有种群数据的品种比例却下降了许多。“一大半的畜禽资源已经丢失了种群数据,这足以说明家禽家畜的多样性现状不容乐观。”

  “家养动物遗传资源保护需要克服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矛盾。”吴常信认为,与对于野生动物的禁猎、禁渔、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措施不同,家养动物应采用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手段,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遗传资源,满足人类多样化的需求。

  这也意味着,畜禽资源保护需要更多科技力量的介入。

  适合中国的畜禽资源

  除对本国品种进行选育提高、杂交改良外,对国外畜禽遗传资源加以利用,将其改造为更适合中国的品种也不失为一项良策。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曾将法国“明星”肉鸡中的小型基因导入我国蛋鸡鸡种“农大褐”,育成了节粮型小型褐壳蛋鸡。“虽然这种鸡比普通鸡实际少产1公斤蛋,但每只鸡却能节省8公斤的饲料。”吴常信说,“在中国,60%~70%的饲料都是玉米,节省饲料就是为国家节省了粮食。”

  节粮型小型褐壳蛋鸡育种技术于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现已实现大面积推广。

  “双肌臀”猪的选育和提高是另一个成功案例。这种猪的瘦肉率高,很受农民欢迎。但“我们国家以前从国外引种,总会遇到品种退化的问题,久而久之就陷入到‘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中。”

  在农业部“948”项目支持下,吴常信等人通过对猪种的成套推广、多点核心群选育、性能测定和优良种猪人工授精等技术,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受制于国外品种的问题。

  “现在人们更多地在关注野生动植物,但其实家养动物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是有借鉴意义的。”吴常信最后说,“比如大熊猫的保育,就离不开家养动物的育种经验。”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