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评论:人才引进应建立严格的审核与公开机制
2013-04-19 中国科学报

  把他人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署名文章“PS”上自己的名字后据为己有——如果这样“别具一格”的学术剽窃行为最终被证实,学术界的诚信底线将再次被击穿。

  不得不说,如果相关单位在引进人员时,对其提供的简历进行严格核查,甚至只要登录期刊网站进行简单比对,类似的疑点就很容易穿帮。

  我们并不是在作有罪推定。事实上,由于当前国内各单位都敞开了求贤若渴的怀抱,积极迎纳贤才,确实导致一些冒险分子和机会主义者也披着“贤才”的外衣站在被拥抱的队伍里,想趁着审核关卡的漏洞,浑水摸鱼,牟取私利。同时,因为渴求人才,一些机构与地方也放松了对所谓“高级人才”的警惕,甚至为了留住他们而提供种种便利,最终导致考察和审核成了走过场。

  这再一次提醒我们,人才引进应该建立严格的审核与公开机制。

  首先,人才引进的程序一定要更完善,要堵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比如简历要进行认真审核。说实话,简历审核在很多单位的招聘过程中并不严格。大多数学者都遵守职业伦理,简历造假的毕竟是少数,大家很难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学者,这也导致了程序设计或者执行上的漏洞。同时,也要提高主管人员的水平。此前曝光的简历造假事件,也有利用国内外在头衔上的差异来招摇撞骗者。如果主管人员水平不够高,不清楚国内外相关差异,也很容易被蒙骗。

  其次,人才引进一定要做好同行评议。当前,随着国内科技水平的提高,国内很多学者非常了解自己所在学科的国际发展水平,对某位学者的国际地位也有基本判断。这时,就要充分做好同行评议工作。做好了同行评议,那些招摇撞骗者放的“卫星”就会“落地”。一些不发达地区的机构也许邀请国际同行比较困难,但只要找对了国内一流学者,就会在相当程度上解决问题。随着国内知名机构国际化水平的提高,造假者的主攻对象逐渐转向国内二、三流机构,这尤其需要相关机构警惕。

  再次,人才引进一定要建立公开机制。审核机制可能失守,但只要将引进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公开,造假者得逞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在此次追踪调查杨俊涉嫌剽窃事件过程中,湖南省相关机构信息公开化与透明化对发现学术剽窃,以及相关调查取证起到关键作用,对未来建设开放、公开、透明的学术信息平台就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公开,不是小范围的公开,而一定是面向社会的公开。这样,国内外的相关人员才能发现线索。事实上,我国很多机构在公开方面的工作做得并不好,很多引进者简历如何、引进后做了什么工作等等都没法查找。

  净化科研空气,除了前端的机制要完善,对违规者的处理也要敢于下手。一旦造假者被查实,就要严肃处理。要有让造假者身败名裂的勇气和决心,我们的学术氛围才能从根本上好转。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