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志红:如何激励科研创新
2013-09-10 中国科学报 童岱

  科研创新的源头是实践,科研创新的主体是人。科研人员作为科研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科研创新的主体。目前科研人员队伍迅速增长,创新资源不断丰富,但是科研创新的动力依然不足,如何进行有效激励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科学研究的特性之一是循序渐进。没有哪一项科学研究是一蹴而就的,而都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科研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性,科研成果不是速成品,是要经历长期的积累与积淀逐渐形成的。从事科学研究就像是孕育成果,只有具备各种条件才能保障成果的产出。要鼓励创新而不是急于创新。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进行投机取巧,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

  有效激励科研创新,首先要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好的、成熟的科研工作者往往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具有踏实从事科研的人生态度。他们往往把科研活动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科研人员的成长与发展也是如此。

  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需要经历长时期的磨炼与积淀才能逐渐形成。因此,需要多树立优秀科学家的典型,弘扬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正气,赋予科研人员队伍更大的历史责任感,使得广大科研人员队伍受到鼓舞和启发,从而可以更加踊跃地投身于实践,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创新的灵感与源泉。

  其次需要合理的科研考核与评价。目前有很多科研工作者感觉到自己的创新动力被压制,大部分时间用来申请课题经费、快速发文章,而真正潜下心来作研究的人比较少,不健康的竞争环境使得静心作研究的人很难生存。

  事实上,就科学研究而言,简单才是一种最佳的状态,静心才是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最好的心态。目前出现的学术浮躁,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不合理的科研考核和评价体系。科研评价及考核体系的建立本来是为了促进科研、保障科研,但是科研人员往往为了应付各种考核而无法静心从事科研。

  对科研的考核与评价不能一刀切。现在是以项目带动科研,通过课题研究推动相关科研的发展。课题研究是科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但不能成为唯一方式。

  如果科研评价中唯课题研究为上,没有课题便无法进行科研,那一定是舍本逐末,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也脱离了国家、社会资助科研的初衷。即便申请到了课题,其特定的研究目标也往往会限制科研人员的思想。科研人员为了应付各种考核与评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填报各种表格和准备各种演示,真正投入科研的时间有限,也难以保障科研成果的独特性。

  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证科研时间,使科研工作者能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真正的科研上去,是科研评价体系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此外,如何最大程度地遵循科研的基本规律,使得独立研究、自由研究、出长期成果的人也能拥有一席之地,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伟大的创新往往来自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并非限时作答。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