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大学语文的存废与改革也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其实,人大并不是国内第一所将大学语文由必修变为选修的高校。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
可以说,“边缘化”已成为近些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不争的事实。但不可否认,很多高校和学者也在为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做着积极的努力。对处于尴尬境地的大学语文而言,“变则立,不变则废”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改为选修课引起社会热议。在今年北京高考改革增加语文分值的背景下,人大的做法难免引发质疑。人大校方曾表示,该校之所以做出如此调整,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热情不高,多次课程测评的综合排名都排在倒数第二位。
其实,在人大之前已有很多高校将大学语文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甚至取消。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参与调查的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34.8%,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或更少。有专家称,实际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的高校比例肯定没这么高,还有很多高校甚至没有大学语文课。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大学语文课一直饱受非议。有人直言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教授内容和教法与中学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备受学生冷落,学校开课的热情也不高。北京某理工类高校的毕业生小李就向记者表示,他大一时上的大学语文课就是老师照本宣科,后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去上课也偷偷干别的事。当然,也有一些高校学生表示,上大学语文有很多收获,如增强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和修养等。大学语文课质量参差不齐。
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五花八门
据记者了解,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把大学语文设为必修课的高校属少数,有的学校只是将部分专业设为必修课,而且是否开设由院系自己决定。很多高校则有大学语文选修课或阅读、写作等相关选修课程。在开设大学语文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学校中,该课程一般上一个学期,2个学分,大概32个课时。授课教师主要为各高校中文系的教师。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教材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可谓五花八门,有统计称,有几百种甚至一千多种不等,编写思路也有很大不同。记者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学语文革教材,有的按照文学史脉络来编写,有的则按爱国、青春等专题来分类,还有的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来编排。“老师们大多自己选择教材,也有的老师不用教材。”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教师告诉记者。
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当时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南开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东南大学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等5种教材占市场份额的15%,其余55%为其他品牌的教材。
专家分析,目前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老师会上成文学作品鉴赏课,有的老师则侧重于应用习作。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语言能力,也存在争论。老师不一样,学生群体不一样,课程发挥的空间就很大。“这是优势,也是劣势,这是大学语文迟迟没有发展成一个学科的重要原因。”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