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周琪院士: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
2015-12-29 中国科学报

周琪

  “桌子底下放风筝是放不起来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如果科研规划本身就是跟踪性、模仿性的,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只能越落越远。

  周琪非常推崇原创性的科研工作。他认为,一个成熟的科学家不会人云亦云,一味跟踪模仿,而是会注重开展有意义的创新性工作,不断开发新技术、拓展新领域,形成自己鲜明的标签和特色。

  1999年,周琪开创了细胞核移植领域 “损伤切除术”“一步操作法”等新的技术系统,大大提高了动物克隆的效率,成为后来国际细胞核移植研究领域的共性技术体系;他先后创造了体细胞克隆小鼠、转基因克隆小鼠、胚胎干细胞克隆小鼠和体细胞克隆大鼠等。

  2008年,周琪团队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成功获得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小鼠,在全世界首次获得了非胚胎细胞来源的健康动物。成果发表后,实验鼠“小小”一时间成了动物明星,被誉为克隆羊“多莉”传奇的延续。

  “科学就是一个延续并不断升华的过程。”周琪说。在他的研究成果中,不管是“小小”、单倍体干细胞,还是干细胞多能性调控区的发现,都是系统规划、目的明确的创造性工作。

  周琪的科研项目总是取材于领域内最重要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多年前,他放弃驾轻就熟的细胞核移植领域,挑战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及应用,就是因为未来干细胞将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国是重大遗传性疾病、意外导致损伤等疾病的高发区,再加上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等因素,在这一领域的需求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显得尤为迫切。

  与巨大的潜在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研究队伍的体量远远小于美国;高端原创成果很少,核心专利保有量明显落后。

  “如此情况下,应当瞄准国家需求,坚持目标导向的集成性研究方式,把亟须解决的细胞来源、关键技术、产品产出等问题作为共同挑战。”周琪说,“而所有挑战中最艰巨的,就是原创想法的缺失。”

  他认为,要提高中国科研人员的创新水平,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员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升华,逐步从“为了个人发展和个人兴趣”做科研,过渡到“为了科学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做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国家从科学战略规划、科研评价体系、激励奖励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强化国家需求和导向,引导科研人员走创新之路,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我相信,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做任何事情,关键要把他们带领到合适、正确的方向上。”周琪说。他对此深有体会。身为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他见证了在系统科学规划下,通过科研经费导向,科学院的科研团队从无到有创造了很多原创性成果:不仅发现了包括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等一批重要的治疗靶点,还开创了单倍体干细胞、重要组织特异干细胞建立等关键核心技术。尤其重要的是,开展了规范的、有重要的技术和产品支撑的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

  短短5年的时间,中科院发表的干细胞论文的数量在国际上整体排名从第42位跃升至第4位,成为该领域领跑者。随着时间推移,重大成果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

  “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和先导专项的设计、推动有关。”周琪说,“由此就能看出科技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他表示,尽管我国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基础仍比较薄弱,但经过短短十几年的探索,我国已经成为该领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个别方向的研究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