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评论:新的一年 让更多中国人把目光投向太空
2016-02-15 人民网

  ■郑永春

  当我们不再为穿衣吃饭等基本需求发愁时,科学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关注食品、安全、疾病、健康等离我们很近的东西,也开始关注那些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又根植于内心深处的需求。它们或是短小精悍的科普故事,或是数据精准的百科知识,亦或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围观一场充满期待的科学盛宴。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到探索的乐趣。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正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加快了太空探索的步伐。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人类太空探索异彩纷呈的一年,也是中国人对科学的热情、对太空和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开始激发的一年。人类探索太空的新发现和新进展频频登陆各类传媒的头条。

  冥王星“热”了。远离地球四五十亿公里、沉浸在零下二百多摄氏度的黑暗世界、没有任何生命想象的冥王星,被历经十年漫长飞行抵达那里的新视野号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冥王星从远离日常日常生活的黯淡小圆点,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变成了具有蓝天、高山、冰原、冰岸线的地球“同伴”。尤其是冥王星那萌哒哒的“爱心”,更是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火星更“火”了。火星一直是很多科幻小说情节展开的重要场所,但从来没有像2015年这般火爆。火星勘测轨道器发现在火星零下五六十摄氏度的低温下,居然还有流动的液态水。马文号揭开了火星大气消失之谜,由于火星磁场的消失使太阳风长驱直入火星表面,把曾经非常浓厚的大气层吹走了。紧接着,太空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全国热映,激发了全民的太空热情,促使我们思考人类在地球上的最终命运,以及人类改造火星的可能性。

  地球变“多”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行星开普勒452B,原来在太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地球的行星在绕着他们的母恒星运转。或许这些系外行星上曾经繁衍或正在繁衍生命;或许当地球出现危机时,我们可以移居到那个星球。从只有一个地球,到发现另一个地球,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让人类更深刻地认识到,除了地球,我们别无所依,保护地球是人类在遍寻寰宇之后的唯一选择。

  火箭回收了。民营航天企业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火箭和SpaceX公司研发的猎鹰九号火箭实现成功回收,火箭从“一次性的易耗品”到成为像汽车加油一样可以重复利用的交通工具,将大幅降低人类进入太空的成本。世界正在迎来商业航天的春天,仅美国就有上千家各类民营航天企业,这为圆普通人的太空梦想,为航天与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航天概莫能外。

  中国发力了。2015年底,中国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上天,曾经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正在用“火眼金睛”去探索那原本看不见的暗物质。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设的世界最大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完成了馈源升舱和反射面板铺设,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中国人探索太空和宇宙增添“利器”。

  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人类发现了美洲大陆和大海中的众多岛屿;500年后的今年,我们正在迎来大航天时代,人类将从地球出发,把探索的足迹踏遍太阳系的每个角落。瑰丽的地外天体,浩瀚的宇宙,正在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47年前,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20年后,人类将第一次登陆火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仅为人类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发现,也为人类在宇宙中的永续生存提供了更多可能。

  科学源于好奇,重在发现。太空探索让我们看到地球之外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却又各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对中国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让更多中国人把目光投向太空,这是人类希望之所在。(作者郑永春 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