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我国红莲型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2002-09-24 田建军 张海东

  新华网武汉9月23日电  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所朱英国 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的“红莲型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研究与利用”项目,日前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鉴定,课题组选育成功的红莲优6号三系杂交中籼稻新品种,也同时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专家认为,此举标志我国红莲型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所于1972年,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选育的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系类型,与野败性杂交水稻并列为我国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新类型,是国内外公认的杂交稻新细胞质类型。其主要特点表现为遗传多样性突出、杂交选择性广、综合性状优异等。

  据湖北省种子管理站主任李焱国介绍,1995年以来,朱教授领导的课题组收集了全国10种细胞质类型、20个不育系,进行经济性状、开花习性和米质的综合比较,选定红莲型作为不育系,进行成对测交提纯,并与不同类型恢复系测交,1997年成功选育出红莲优6号。通过近年来在南方稻区8省市进行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显示,红莲优6号中稻株叶形态好,米质优,穗粒结构好,生育期适中,抽穗期耐高温能力强,可抗白叶枯病,亩产平均达到750公斤,应用前景广阔。目前,红莲优6号中稻新品种已吸引了来自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和陕西等省份的160多家种子管理、农技推广部门和种子公司前来选购。其中,湖北省在今年示范推广6万亩红莲优6号中稻的基础上,计划明年继续推广至100万亩。

  武汉大学有关负责人透露,在红莲型不育系的基础研究上,武汉大学已克隆出与红莲型雄性不育有关的基因,并完成了恢复基因的精密定位和物理图谱,目前已进入恢复基因克隆的研究阶段。有关加快推进红莲型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