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创新中国的60项科学成就: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2009-08-24 科学时报 潘希/整理

  1978年,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让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与瑞士数学家欧勒的通信中提到,他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总可以写成两个奇素数之和,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总能写成三个奇素数之和。

  欧勒在回信中说:“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由于欧勒是当时世界最著名的数学家,他的论断吸引了许多数学家,都试图证明它。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200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但直到上世纪19世纪末都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年仅33岁的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这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从1920年数学家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这个定理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由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这方面的成果往往发表后,很快在教科书、专著、论文以及评论中加以引用。而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3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目前最佳的结果仍是陈景润的“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他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