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视国家强制性标准颁布后,所有进入中国数字电视领域的外国企业都必须遵守这一标准,收取专利费的决定权掌握在我们手里。
这是我国在显示领域第一次依靠自主技术建立生产基地,避免了走技术引进的老路。
我国数字电视技术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
我国OLED技术带头人、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邱勇
年产值近2000亿元;累计生产量超过8.1亿台;出口2.85亿台;实现利税800多亿元…… 这组沉甸甸的数字记录了我国电视工业的突出成就。而支撑着这一巨大成就的无疑是技术的突破和科技的创新。共和国60年的历程见证了我国电视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晶体管到大平板的发展足迹。
“买42英寸还是买47英寸?买液晶还是买等离子?买软屏还是买硬屏?”准备赶在国庆60周年结婚的苏晓晶,为买什么样的电视很费了一番脑筋,她“抱怨”:种类太多了,看得人头都大了。单位的老同事笑她:“要搁20年前你就不会抱怨,就一黑白电视,还得求爷爷告奶奶,弄一张‘电视票’。”
电视,这个曾经的奢侈品在我国已走过了51年历程。孙晓晶的“抱怨”只是我国电视工业在科技支撑下快速发展的一个印证——电视种类越来越多,屏幕越做越薄,尺寸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
黑白:“华夏第一屏”拉开国产电视序幕
虽然现在的电视屏幕大、频道多、图像好,但对于很多四五十岁的人来说,还是觉得二十多年前家中的那台黑白电视更加“宝贝”。王振凯就是这样,他告诉记者:“1981年,在北京电视还不是随买随有,什么时候有货谁也不知道,得经常去商店看看。”几趟下来,王振凯终于用400块钱买了一台12英寸的昆仑牌黑白电视。“400块钱差不多是一年的工资了,这可是家里的‘大件儿’,我爱人特意做了个红色的电视罩,上面还绣了花。”
人们购买第一台电视的经历几乎都可以讲成一个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印证着那个年代电视机的稀缺。曾参与我国多项彩色电视机标准制定的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毕开春告诉记者,70年代中后期我国具备了小屏幕黑白电视机的生产能力,1980年前后,9英寸、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开始进入一些富有家庭。
其实,我国电视机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原广研所)总工程师杨杰回忆说:“为了研制黑白电视设备,1957年,广研所、天津712厂、清华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了项目组。”1958年,项目组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这台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北京牌电视机拉开了我国电视生产的序幕。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的黑白电视只有一两个频道,信号很弱,画面经常抖动。“人们用几部电影片名——《看不见的战线》、《多瑙河之波》、《今天我休息》来讽刺电视不稳定、有声无像等质量问题。”毕开春回忆说,“针对这些技术问题,80年代初期,国家组织了电视工业‘大会战’,并连续举行了几届黑白电视机质量评比。在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电视机产品检测和可靠性实验的环境。‘大会战’和质量评比为我国电视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