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物理学家霍金去世 数十万微博网友自发留言缅怀
2018-03-15 新华网-新京报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去世

  享年76岁;21岁时被诊断患运动神经元疾病;代表作《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

  最让我感慨的是,他身体的残疾程度是罕见的,但思想却在遨游太空、光速飞行,走得比谁都远。相比之下,我们很多普通人,身体健壮,思想却一辈子坐在轮椅里。 ——作家刘慈欣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14日凌晨在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

  据《卫报》报道,霍金家人当天早上发表了一份声明,声明中说:“我们亲爱的父亲今天去世了。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非凡的人,他的工作和遗产将会持续多年。他的勇气和坚持,以及他的才华和幽默激励了全世界的人们。他曾经说过,如果这个宇宙不是你所爱的人的家园,那它就不是一个宇宙。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代表作品有《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等。去世前,霍金任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主任。

  霍金在21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该病是一种不寻常的早发性、慢发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当时,医生称他只有两年的寿命。但医生的预测并不准确,霍金继续生活工作了几十年。他有过两次婚姻,育有3名子女。

  由于运动神经元疾病,霍金的身体逐渐瘫痪。去世前已全身瘫痪、不能发声,必须依赖语音合成器来与其他人通话。

  霍金一生做出过很多重要贡献,最主要的是他与罗杰·彭罗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的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关于黑洞辐射的理论性预测(又称霍金蒸发理论)。霍金还是皇家艺术学会的荣誉院士、罗马教皇学院的终身会员,以及美国总统最高文职奖章——自由总统奖章的获得者。

  霍金曾分别于1985年、2002年和2006年3次到访中国。2016年4月12日,霍金开通微博并向中国网友问好,短短一天微博粉丝突破200万,截至昨日3月14日,粉丝数量已达480多万。

  ■ 成就

  “继爱因斯坦后社会影响最大的科学家”

  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介绍,奇点定理、霍金蒸发理论(又称黑洞蒸发)和关于宇宙量子起源的研究是霍金一生的三大学术贡献,《时间简史》等科普著作更启发了公众对宇宙的兴趣。

  发现“黑洞并不黑”

  “霍金第一大学术贡献是他还在读博士时,和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一起证明的奇点定理。”李淼解释称,奇点定理认为宇宙一定起源于一个奇点,在这个点上,空间和时间消失,物质密度无限大,物理学定律全部失效,包括通常用来研究宇宙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万有引力理论在奇点附近也失效了。过去,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把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结合起来,但都没有完全成功,奇点定理侧重研究二者的融合。

  李淼认为,霍金对物理学的第二大贡献是上世纪70年代初独立发现了黑洞有辐射,黑洞并不黑。“通常我们认为黑洞是完全黑的,不会发光,但是霍金把量子力学应用到黑洞附近,发现了黑洞并不黑,会辐射包括光在内的所有基本粒子,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为霍金蒸发或黑洞蒸发。”

  目前天文学家尚未观测到这种辐射,也就是说霍金蒸发理论还没有被证实。李淼表示,原因在于黑洞质量通常比较大,至少是太阳的几倍,根据霍金的研究,黑洞质量越大,辐射速度就越小,温度就越低。比如一个几倍于太阳质量的黑洞,温度只有一千万分之一度(绝对温度),远远低于无所不在的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只有当黑洞的温度高于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才有被观测到的可能。“但是物理学界仍然普遍认可这一理论。而且这一发现,也让物理学家更加重视研究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融合。”

  李淼表示,霍金关于宇宙量子起源的研究目前尚未得到物理学界普遍认可,但影响依然很大,所以可看作霍金的第三大学术贡献。“他认为宇宙不需要设定原始状态,宇宙是自洽的,是通过量子涨落蹦出来的,这一理论被称为无界理论。”

  李淼认为,霍金一生对物理学研究有三大贡献,其中奇点定理和霍金蒸发理论已被全球物理学家普遍接受,而关于宇宙的量子起源研究目前尚未得到物理学界认可。

  贡献更多在社会意义

  李淼认为,除学术成就外,霍金对人类的贡献更多在于其社会意义。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该书被译成40余种文字,出版逾1000余万册,但因书中内容极其艰深,在西方被戏称为“读不来的畅销书”。

  “虽然书中内容并不通俗易懂,但引发了很多人对科学特别是天体物理、天文学的兴趣和探索宇宙的热情。”李淼表示,霍金后期学术成果较少,一年只发表一两篇学术论文,对物理学界影响力已远不如从前,但社会影响力和贡献很大,“可能是继爱因斯坦之后在公众社会影响最大的科学家。”

  ■ 综述

  3次到访中国掀起“霍金热”

  1985年,时年43岁的霍金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邀首次来到中国。此次中国之行,霍金做了两次演讲,一次关于黑洞形成的理论,一次关于“时间为什么总是向前”。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回忆,自己曾多次在学术场合见到霍金,其中就包括霍金首次来华,“他坐在轮椅上,在助手的帮助下艰难登台。”

  黑洞蒸发理论带给科幻创作很多启示

  2002年8月,霍金受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之邀再次到访中国。在杭州举行的弦理论国际会议上,霍金进行了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演讲。据媒体报道,演讲一直持续到当天下午1点,3000多人的会场直到演讲结束仍然座无虚席。演讲结束后,会议厅响起了长达5分钟的掌声。

  时隔四年,霍金于2006年6月再访中国,前往北京参加国际弦理论大会并讲述“宇宙传奇”。霍金当时说:“虽然我的身体受到严重限制,但我的思想可以自由地回到时间的开端,进入宇宙的黑洞。对于人的精神而言,不存在任何限制。”

  霍金每次到访中国都掀起了不小的“霍金热”。中国著名科幻作家、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就是霍金的“粉丝”。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的创作受霍金影响颇深,霍金在宇宙学上有深入研究,普通人很难真正理解。他关于黑洞蒸发等的研究成果,给科幻创作带来很多启示。

  数十万微博网友自发留言缅怀

  霍金在中国的拥趸不只刘慈欣一个。2016年4月,霍金开通新浪微博,时至3月14日粉丝已达480多万。3月14日,数十万微博网友自发在他的微博页面留言缅怀。

  霍金的微博定格在2017年11月24日。他生前最后一篇微博中回答了王俊凯的问题,他说“他的提问让我看到了中国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思考和好奇心。我希望,当你们追求科学及其他创意时,如此的好奇心和自信可以延续下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