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太空授课地面课堂,同学们举手向航天员王亚平提问。
昨天上午,在北京市航天中学航天科技工作室“问天阁”内,“神箭班”的26名同学与航天员王亚平同步进行地面和太空环境里小球单摆运动的对比试验。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李继辉摄
王亚平正在太空授课。
女航天员王亚平20日上午在天宫一号里成功进行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在指令长聂海胜和摄像师张晓光的协助下,王亚平完成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第三颗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航天员漂浮亮相
10时11分,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大屏幕上。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3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天地连线。
王亚平鱼儿一般向舱内摄像机游来,她是本次授课的主讲。指令长聂海胜则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不易保持自身平衡,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
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盘起腿,玩起了“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摇晃晃向远处飘去。
掌声和欢笑声在地面课堂响起。王亚平在随后的40分钟时间里成功完成五个实验。
6000万师生收看
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同步收看了这堂物理课。
“实验太有趣了。”人大附中高一学生王义铎说,“物理原理我们都学过,但太抽象了,只能死记硬背。今天看了亚平老师的演示,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
“此前上物理课,学生们都要根据理想模型进行想像,太空授课很形象地让我们看到了失重现象。”拉萨中学高一(2)班的拉珍和学校的师生一起观看太空授课后说,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像王亚平一样到太空去。
“太空会不会像西藏高海拔地区一样,水到七八十度就能烧开了?”“冬虫夏草在太空能生长吗?”“在高海拔的西藏发射宇宙飞船会不会更快?”记者采访发现,西藏的学生对太空的热情犹如日光城的太阳,炙手可热。显然,这次的太空授课激发了他们追梦太空的浓厚兴趣。
在神舟飞船的发射地和主着陆场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孩子们对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热情格外高涨。同在现场观看的商辉老师说,内蒙古与神舟飞船有着不解之缘,这里的孩子们对航天知识也格外感兴趣。“我们还打算将来带着他们到发射地和着陆场实地去感受,让他们从小就了解祖国航天事业的成就。”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