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我们都是功夫大师。”
“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升起16次。”
2013年6月20日,中国宇航员的“好声音”从遥远的宇宙破空而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进行“太空授课”的国家。
在赞叹我国航天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且让我们将瞩目的视点聚焦到当今的基础教育课堂,这个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些什么?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积极的因素,切实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效益呢?
坚守“教学”与“育人”圆融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历来存在两种思维范式:其一,固守学科发展的逻辑,恪守学科知识的客观性与严密性,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教材现成知识的活动;其二,坚守学生发展的逻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未知的学习活动。
无论哪一种价值取向,均不能否定教学的育人价值,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善的思想道德品质,体现一定阶段国家之于教学的意志。学科、书本知识是课堂教学“育人”的根本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本次太空授课依托失重的教学情境面向广大中小学操作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5个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科学知识普及层面,教学行为也没有局限在科学“事实”的描述上,而是通过营造“中国梦、民族自豪感”的教学氛围,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等国家意志熔铸在教学环节中,借助航空员授课教师之口发出“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等呼唤,将国家之梦巧妙地与个人之梦融合起来,在点燃学生科学探索激情的同时,更注重中国梦内涵的生动诠释以及“祖国高于一切”、“才华奉献人类”等国家意志的深切领悟,使“教学”与“育人”水乳交融起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