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了,大学和科研人员准备好了吗?
2015-11-23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两个多月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快速发展,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了旺盛的 需求,但绝大多数企业不仅创新能力非常薄弱,不能实现市场经济竞争所需技术的内部供给,而且对各种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的力量也不足,多数企业还不能成为 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发展中,大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来说,更要看重大学对社会发展产生前沿的引领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我国高校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科技资源,但长期以来,高校的多数科技成果未能有效地转化出去,贡献社会、造福百姓。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及时、不充分是当 前我国高校科技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与我们庞大的科技研发队伍、世界第二的科研经费投入和世界第二的论文产出量还不相称,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也不相适应。科研成果只有转化后才能体现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文数量和引用都不是生产力。

  科学成果转化包括两个本质规律和两个一般规律。第一个本质规律是研究人员将科技新发现及时转化到课堂上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个本质规律是为经济和社会 发展服务,教授为企业或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国外的一般规律是把技术成果卖出去;由于社会诚信问题,国内的一般规律是研究单位或个人自己去办企业。科技成果 转化的方式和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四类,包括技术转移,但不能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技术转让。

  第一,将科研成果科学知识转化到课堂。要 把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上,教给学生,要写进教材。我们现在一谈科技成果转化,好像就是做成产品商品、卖成钱,其实这仅仅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部分,是不全面 的。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定要转化到课堂上,给学生讲,给研究生讲,要写进教材,这也是培养人才的要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别之一就体现在高水平的科研转 化到课堂上的比例。好的大学教授多,新知识多,转化到课堂上及时,所以培养的人才质量高;差的大学,研究力量比较薄弱的大学,没有新的科技成果,总是用几 年前的教材来给学生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当然不如高水平的大学。而且,这是大多数基础科学类研究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

  第二,将科研成果申报专利及推广实施。通过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后,再通过合法合规的办法转让专利,让社会企业实施专利去制造产品,从而改进技术。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做法。我们慢慢地也可能会这样做。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解决科研评价与经济社会脱离的问题,科研人员本身的观念也要进一步转变。有人形象地把科技成果比作一块冰,如果总是把科技成果“捂”在手里不转化的话,这块“冰”很快便会融化而变得一文不值。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科技成果的时效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急迫性。

  第三,学校办企业,科研人员自己投资或科研机构投资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规定学校、教授等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等多种形式。

  校办产业是由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所造成的。我们的大学在特殊的历史阶段创办自己的产业,原因是什么?当时的法律体系不健全,诚信程度欠缺。比如,教授有好的 成果,转化到企业去,企业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转化成功,企业很恼火,认为教授骗人;同时,教授也很恼火,他认为本来是可以转化成功,但企业因为没有相应 的人员支撑等导致转化失败,还怪罪于他。另外,如果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教授和学校的利益可能没法保证,所以双方都不太满意。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特殊的国情 下,大学自己办产业,自己去转化,自己去赚钱。

  中国目前的国情是,由于高管人员的聘用期短和考核目标是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大多数国有企业无暇顾及技术创新;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资本积聚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只 能应付简单再生产,相当多的企业只有在可不承担风险而又有望获得丰厚收益的条件下才会选择采用新技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尚难承担技术创 新的风险。

  加之,我国现阶段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中介组织还不够健全,与技术创新相配套的风险投资的法律和制度安排尚未配套建立,缺乏技术与资金较好结合的外部环 境。而相对于社会企业而言,我国高校在人才和智力资源上、在掌握国内外各行业生产和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上、在科研设施上,都有着多数社会企业无法比 拟的优势,具备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所以,学校自己投资办企业是历史的必然,能够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

  第四,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科技咨询、人员培训来转化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

  比如,教授到企业兼职,给政府提供咨询,教授到企业直接解决技术问题等等途径。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中,高校要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强科 技成果向社会企业转化;企业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研发资源,选择专业对口的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是企业快速提升创新能力,减少研发投入的有效途径。

  真正建立教授与企业的联系。真正的科研应当是问题导向型、需求导向型,企业有什么问题找教授,我们的教授、科研人员给企业提供咨询,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 科研,教授有什么成果到企业去转化。从科研本质规律上来讲,如果是为了经济发展,那么一定是企业提出问题,教授去解决问题。

  以上四类科研成果转化的形式和渠道,实施中也会遇到各种难题和障碍。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想办法。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譬如,企业 用于研发的投入可以减免税或抵扣税,研发成果归企业所有;大学要对教授从企业争取的研发经费,与从政府部门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在绩效考核政策上要一致,减 少发表论文分值比重,不能歧视从企业拿到的横向经费。

  高校培养人才重要,学科建设重要。无庸讳言,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上,一直以来,不仅社会上有不同认识,而且我国高校之间、同一高校的领导成员之间、教授专家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认识,体现在学校的评价导向上从来就没有重视过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而有效转化的问题,是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工作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认识问题。(责任编辑陶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