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志民:放眼国际人才增量市场,加速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8-05-02 主编微讲堂

  从去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一年来各高校积极谋划和推进,成果显著,但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

  高校之间的挖人大战从去年两会开始便频频被提及,成为社会热点,在最近举行的政协会议上又被谈到:不少中西部高校,甚至已经进入“双一流”序列的沿海名校被挖“墙脚”而瘸腿,甚至造成重要项目的停滞和学科水平的倒退,又因人才收入待遇方面的“水涨船高”而无能为力,只能徒唤奈何。

  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人才,一流大学离开一流学科,而一流学科需要有一流教授做支撑,这些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是最客观的需求和实际。 可以预见,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开展和逐步深化,这种现象会成为一种常态,行政方面的要求可能会收一定之效,但是在人才的市场化机制面前多少会显得有些无力。

  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如何治理目前的“挖人”乱序,当然各有各的办法和思路,但其实解决或者理顺此事的“达芬奇密码”可能就隐藏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问题的一系列讲话及表述中。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纷纷扩张人才资源规模,人才市场的国际化在所难免。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工作上。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美国积累了很多经验,移民制度在吸引高水平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最大的赢家。中国也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在吸引早年的留学人才回来的同时,注重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人才来中国。

  党的十九大将人才工作上升到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高度,要求将国内和国外的优秀人才凝聚起来,实际上也是在提醒我们的教育部门和高校,除了国内人才的存量市场,我们还有国外巨大的增量市场。高校之间完全可以暂停互相挖角的“窝里斗”,而将目光锁定更加广阔的国际人才这个群体上去。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一个组织的进化需要更多物种的融合,而近亲之间则会让整个族群进化的速度停滞甚至出现退化。高校也是如此,应该不断吸纳海外的优秀学者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和一流学科的素养加入进来实现国内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化学反应,这也是加速“双一流”建设,破解目前国内人才乱序的必由之路。

  如果从可行性上去分析,改革开放后,我国有大批留学人员滞留未归,他们心系祖国,具有国际化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是国际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乏力,国内就业等问题导致这些国家开放程度降低,工作和移民政策也随之收紧,对留学人员和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中国大国崛起,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各项经济指标都名列世界前茅,目前的发展态势一片大好;国内一线城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输于其他国家,创新创业的环境逐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国内高校高端人才的待遇以及海外学者看重的实验设备和科研平台正慢慢赶上甚至超过国外,这些都对这些海外的高端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高校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之所以不做,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也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从我们国内来看,我们国家发展进入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新阶段,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我们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方面,都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人才发展面临人才结构失衡,创新能力不强,顶尖人才、国际化人才相对匮乏,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人才评价方法单一,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缺乏有效手段,海外人才的渠道和视野不够宽广,人才在国内还不是有序的流动,人才服务配套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等。这些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制约了人才政策的先导作用和实施效果。

  当然,引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国家以及高校在做好引才工作的同时,还要致力于留和用。改善国内人才成长的环境至关重要,吸引人才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本校已有人才脱颖而出,就是最好的吸引力。当前国内已经有大量学成回国的人才,如果优秀人才回国之后出不了什么成果,国外的人就会认为环境可能有问题。所以,如何栽下梧桐树,搭建凤凰巢,创造出能够留住这些英才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学术水平和能力的良好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在人才聘用和科技评价机制改革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改革科研人员聘用机制,用科研项目劳务费聘用相对稳定的基本科研队伍。现在国家支持科研项目劳务费招聘访问学者、博士后及科研辅助人员,提供科技人力支撑,而且劳务费占比没有限制。高校要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

  第二,推进科技评价机制改革,新时代要有新导向。各高校要按教育部科技评价改革文件的要求,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形成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对于看准、可信的学者,应支持他们在宽松的科研环境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

  人才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关乎人民福祉。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承担新使命,谋划新作为,加强原创科技引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汇聚领军人才,把高校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陈志文,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